七月网

阴阳五行学说?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七月网5270

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五行之说始自尚书,阴阳之说,始自周易而皆大行於春秋战国的阴阳家;兹先述五行:

尚书洪范篇内说:武王克商後,往见商朝贤臣箕子,箕子向他贡献出九条治国的方略(书称「洪范九畴」)其中第一条就称为五行(书称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然後分述五行的性质:

(一)「水」曰润下──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

(二)「火」曰炎上──火向上升,产生炎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

(三)「木」曰曲直──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徵真理与非真理,人民观象於木以分事态之曲直。

(四)「金」曰从革──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五)「土」爰稼穑──土地生各种农产品以养人。

洪范又继续说五行各有味道:

(一)润下(水)作咸。(咸入肾)

(二)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三)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四)从革(金)作辛。(辛入肺)

(五)稼穑(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於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於先,汉初诸儒具体於後,他们按照自然现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克:

五金克木──木斗不过斧(金)

行木克土──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相土克水──水来土淹,土堤防水

克水克火──救火现象

火克金──铸铜成器

五金生水──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行水生木──草木赖水份以生长

相木生火──烧木柴生火

生火生土──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土生金──一切金属自土中出

上述这些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影响,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纪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见周易十二辟卦)。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於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兹先言人体的五行──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例如:

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汉初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说,合阴阳儒术以为炼丹炼气的根据,当时中医皆先习儒术,旁及阴阳五行,而研究阴阳五行之学以道教为最精,故中医学说亦以阴阳五行为主,著书立说皆道教言,於是学中医者皆知: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

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有病互相影响。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段,不属五脏。

依五行相克之说:肝(木)克脾(土);肾(水)克心(火),肺(金)克肝(木),心(火)克肺(金),肾(水)克心(火)。

中医即以上述理论去治病,例如胃痛由於肝强,以木克土(脾胃属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药,而不多用止痛之药。

道教炼气、炼丹,讲求心肾相交,谓之水火既济,亦谓之坎离相交。自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阴阳五行之说,於是阴阳、五行、八卦成一综合体,为道教主体之学,八卦中间的太极,内分阴阳,外围八卦,按八方排列:

坎(、水)北方;离(、火)南方;

震(、雷)东方;兑(、泽)西方;

巽(、风)东南;乾(、天)西北;

坤(、地)西南;艮(、山)东北。

堪舆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节气,六十四卦(八卦重叠)等组成罗盘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判未来。各家皆以道教学说为依据而成书。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

《内经》根据阴阳矛盾法则,结合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比如:

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

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样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总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法则。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总之,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导人们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的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显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属木行。同样,由于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在五行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可以举出许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其次还要懂得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思,“克”,含有制约、阻抑的意思。以五脏为例,按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

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五脏疾病转变的理论,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的意思)的重要观点,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许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许多治疗经验。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是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仅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深刻和丰富。

“阴阳五行说”是谁提出来的

“阴阳五行说”是诸子百家当中阴阳家这个派别提出的学说,代表人物有邹衍。阴阳五行说由谁提出的,并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学说的很早就有了,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众多学者的看法融汇贯通而成。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但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非常深远。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献可以考证,春秋前就有了非常朴素的五行说,西周末年也有五材说。有很多人说是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可是《黄帝内经》当中并没有明确谈到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应该是在邹衍之前融合,到邹衍这里是推广应用。

第二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了古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古人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发展变化,此消彼长。而且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发明家,在研究事物的时候,都采用了这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的所有文化发展。

第三个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道家思想中得以体现。现在我们在道家还可以看到太极八卦图,在周易里也可以看到阴阳五行说。因为我对古代的神秘学非常感兴趣,所以也会留意。

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阴阳五行说并不是具体某一个人提出来的,追溯起来非常久远,也没有具体文献可以考证,而邹衍是汇集了先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再根据这个理论议论朝堂之事,因此比较有名气。个人观点,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