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潘建伟 院士?潘建伟院士和曲昭伟教授谁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是对的

七月网2720

潘建伟院士和曲昭伟教授谁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是对的

针对于科学的观点,我国科学家也有很多争执,比如人们议论纷纷的潘建伟院士和曲昭伟教授关于量子力学的看法,其实潘建伟院士才是对的,而曲昭伟虽然说是一个教授,但是对于科学物理方面来说确实不太懂。

潘建伟 院士?潘建伟院士和曲昭伟教授谁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是对的

首先这件事我们在央视的“面对面”采访中就看到潘建伟院士的具体说法,虽然量子力学实在太过于庞大复杂就连他自己都不可以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他的理解其实很大程度是对的,两个人的差距看法其实也就是当年的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争论,说白了也就是概率与物理科学的事。

但是我们多指导概率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规划给数学方面,并不属于物理科学,而曲昭伟教授直接的就是概率论的说法,所以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他的看法就没潘建伟院士的全面,而且即便他是有着教授这个称号,但是其实干的也就是民科的工作,这玩意可完全和非常谨慎追求逻辑的物理科学“量子力学”是不同等级的,量子力学可是爱因斯坦,牛顿等世界顶尖科学家一生追求破解的物理科学,但是也没能完全破解其中奥妙,他的看法说“大论”实话就连发表审核这一关都过不了,实在是缺乏“量子力学”的基础,所以比起潘建伟院士的看法就没有可比性了。

其实这就好比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研究一个领域,虽然不能说是百分百破解其中秘密,但是也会有少许错误,这时候民间一个没有科学基础但是想法很多的人,突然看到其中有一个点似乎不对劲,但是自己却没有相关知识的基础,接着所发表而出的看法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肯定是不能让大众信服的。

潘建伟和林跃庆谁是量子卫星发明者

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正式命名为“墨子号”。这是量子卫星的名字首次公开。潘建伟说:“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潘建伟看来,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潘建伟说,这个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是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墨子号”来命名量子卫星,和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即将择机发射。目前,这颗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根据潘建伟的说法,量子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根据量子理论能解决通信安全的问题。我国发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意味着将在世界上率先实践量子通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希望帮助你

潘建伟教授用什么量子科学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当大多数人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时,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潘建伟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在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等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