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
意思:凋,同“凋”,凋零、残落,后意为“不”;(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出自:《论语·子罕篇》
原句: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作品出处简介与赏析《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节选的部分是孔子的一种想法,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文言文翻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论语·子罕》上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雕,通“凋”,凋零。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现实意义
特殊品种的特定品质需要到特定环境变化中才能活必然凸显出来。
《论语》选择的”正实而切事“,就是通则,历世而不易。就当时讲是判断贤君子的依据,也是孔门希贤慕圣所以自期的理念。
孔学不是什么智慧、技巧、能力的学说,不过“为己之学”,不会曲学阿世,不能凭誉显扬。在当今后道德时代中,亡立锥地,无以存在,一是全谢,罕见后凋。一是后凋价值犹如老鼠,普世人人喊打。“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只能“是”优美的文辞,期待偶尔或许可能诱发人们思古之幽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出处:《论语·子罕》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
翻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传统译文:
1、”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此译文将“后凋”译作“不会凋谢”。并且注释说“后,古意为不”。后即是后,岂能将后译为不,古籍中从无此种用法,实出臆断。
2、孔子说:“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此译文将“后凋”译作“最后凋谢”,显系错误。松柏为常绿乔木,不会凋谢,这是基本的常识。
这个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
《说文》:“后,迟也”。“松柏之后凋”是说松柏“迟凋”,迟到人们总是等不到它凋谢。故将“后凋”译作“迟迟不凋谢”,最为适当。
而且孔子谆谆善诱地给我们讲这个道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你松柏的“后凋”,而是为了说松柏“后凋”之可贵。所以译作:“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方可反映原文的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