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北京故宫太和殿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北京故宫太和殿介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故宫为什么称为太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称为故宫三大殿,殿名均有一个“和”字。 据儒家学说:“和”就是指人,尤其指君临一切的帝王,生活在天地之间,凌驾万物之上,不受情感支配,要不偏不倚,不过也不及,让万事万物,甚至人的主观世界各得其所;礼、乐、刑、政要“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要“和”;冬夏春秋、鸟兽虫鱼、草木花卉、稻黍芊粮......总之,天地万物都要“和”。如果不“和”就会失去平衡,导致紊乱,也就不能各得其所,更无力让自然和社会按其应有的形态和规律存在并发展下去。 关于“和”的观念,其他学派也有评论,如“阴阳不及和”、“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等。由此可见,古代把“和”看作是一种理的境界。
故宫三大殿为何要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二字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太,太极,指宇宙万物;和,和谐,协调。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故宫太和殿 传说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所以后来在故宫的各个地方放置了大小水缸308口,叫作“太平缸”,用来储水防火。太和殿就是在这么多劫难下保留至今的,从它的建筑设计记忆里我们还能窥探到一些关于它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俗称是金銮殿,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它的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九五至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它是皇帝举行大典礼仪的殿堂,举行的典礼包括正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冬至这种节日典礼,再就是一生一次的登极大典,大婚典礼,立储典礼,还包括亲征仪式。
在太和殿登基的皇帝有雍正帝和后面的储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婚的都是少年天子,因为盛年天子基本在登基前就有了嫡福晋。在太和殿大婚的皇帝有正统帝、万历帝、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帝大婚时已经退位。举行过亲征大典的只有康熙皇帝。
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子,围绕宝座的六根被贴上黄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巨龙。据传说每年冬至,太阳照在北半球的角度,是一年中最低的一天。这一天,阳光照进太和殿深处,照亮太和殿正上方的匾额上的“建极绥猷”四个大字。太和殿藻井,中间是轩辕镜,相传轩辕镜是黄帝所造,悬挂此镜用以表示自己是正统的皇帝。现在的轩辕镜并未对着宝座,传说是袁世凯当年窃国称帝时唯恐被砸,把宝座后移所致。
太和殿的重心在皇帝的宝座之上。这把最重要的椅子,却在1915年被袁世凯撤换,从此,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1959年,根据光绪二十六年的一张旧照片进一步查找,终于在故宫一处存放着破旧家居的库房中,发现了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1963年修复。
太和殿最具特点就是建筑翼角上的10尊小兽。官式建筑使用走兽的数量,视建筑等级高下和体量大小有所不同,按惯例要用单数,一般最多不超过九个,太和殿地位至尊,有10尊小兽,在所有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小兽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故宫里有两只“猴”,一个在御花园,这另一只就是这第10尊小兽行什(行拾)。行什人身猴脸貌似雷公,相传可以防雷和消灾免祸。
太和殿几百年间就像一位历史见证者一样还屹立在那里,供人们继续聆听他辉煌过往的讲述。
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北京故宫太和殿介绍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