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
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其中《示德逢》七律一首,对了解杨的为人较有帮助。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中。”“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可见王安石是把陶杨看成同一类型的人物的。李壁说作者和杨是“邻曲”,其实杨居山而王居园,并非近邻。
所以王安石有《招杨德逢》七绝云:“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是希望杨尽快到半山园来晤聚。
而从此题壁诗第二首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可见两家住处并不很近。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与不舍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
全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翻译: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扩展资料: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创造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拟人、借代。其中拟人的手法运用得最好。这句诗的意思是,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到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