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天游峰的扫路人原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七月网420

为天下第一等人文言文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18.B

天游峰的扫路人原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19.C

20.D

21.(每句3分)

(1)达成了心愿(或:做成了官),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或:做不成官),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

(2)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了,就不再这样说了。

(3)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

18.B(坚守高尚的情怀)(3分)

19.C(无关批评的:①书生品质,④好人行为。⑤指向不定: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弟弟)(3分)

20.D(只知的是“会别可怜之语”,不知的是“命名本旨”)(3分)

参考译文: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顺从兄长,守住先人的家业,等待后人来继承发扬。达成了心愿,就把恩德施给百姓;不能达成心愿,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便走错了道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那些没有当上官的,在乡里做坏事,削尖脑袋钻营,更令人受不了。约束言行,修养品德,注重自己人格的人,难道没有吗?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理想,使坚守高尚的情怀,追慕古代贤人,也到处都有一些。但是好人总被坏人所牵累,于是我们也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读书人总是会说,可等将来做了官,就不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以供人使用,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便民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没有用处。

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你们对于新招用的佃农,一定用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平等对待的,我有什么好尊贵而他们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礼貌地对待他们,要怜惜他们;有要借款的,要满足他们;不能偿还的,要宽容忍让他们。我曾笑话唐朝人作的《七夕》诗,歌咏牛郎织女,写的都是些相会离别的话,非常不切合诗歌要表达的本意。织女(织布),是衣服的本源;牵牛(耕地),是食物的本源,在天上的众星中是最尊贵的;上天看重他们,可人反而不看重他们!他们致力于耕种纺织尽心尽力于民事,呈现的景象清清楚楚可作借鉴。我们乡里的妇女,不会纺织,然而在家中主持炊饮之事,学做针线,仍不失为勤劳恭谨。近日有些人很喜欢听鼓儿词,以玩纸牌为游戏的,风俗败坏,应当赶快禁止。

2.天下第一等人

大禹:治水13年,过家门而不入,造福苍生

周公:定礼法,奠儒学,遗福后世

孔子:开创儒家一脉,为华夏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开创道家一脉,为中国哲学发展功献无可估量

秦始皇:结束几百年纷争,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的巨人

项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是天下的失败者,却是历史的英雄

韩信:能忍人所不能忍,敢为别人所不敢为

张骞,苏武:高风亮节,贫贱不移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一代枭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千秋关二哥,忠义两相全

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世民:文治武功,兼爱如一

武则天:巾帼枭雄,千古一帝

李白,杜甫:仙圣璧瑜辉,风流天下闻

岳飞:英雄肝胆,忠孝两全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熙:满汉一家,永不加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孙中山:开天辟地,国父无愧

霍元甲:精武英雄,国之侠者

李小龙: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杨利伟:中国奔月第一人

郑板桥认为农夫为天下第一等人,因为他们“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人”。曾国藩认为,能吃天下第一等苦,才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3.天地间第一等人

清洁工、扫路人(详见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4.天地间第一等人

清洁工、扫路人(详见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5.从身边发现天地间第一等人

《修身进德嘉言录》里说过,“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作天下第一等事”

大禹:治水13年,过家门而不入,造福苍生

周公:定礼法,奠儒学,遗福后世

孔子:开创儒家一脉,为华夏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开创道家一脉,为中国哲学发展功献无可估量

秦始皇:结束几百年纷争,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的巨人

项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是天下的失败者,却是历史的英雄

韩信:能忍人所不能忍,敢为别人所不敢为

张骞,苏武:高风亮节,贫贱不移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一代枭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千秋关二哥,忠义两相全

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世民:文治武功,兼爱如一

武则天:巾帼枭雄,千古一帝

李白,杜甫:仙圣璧瑜辉,风流天下闻

岳飞:英雄肝胆,忠孝两全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熙:满汉一家,永不加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孙中山:开天辟地,国父无愧

霍元甲:精武英雄,国之侠者

李小龙: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杨利伟:中国奔月第一人

郑板桥认为农夫为天下第一等人,因为他们“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人”。曾国藩认为,能吃天下第一等苦,才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6.王锡爵传.文言文答案

题目没有哪来的答案原文翻译如下,不满意请追问: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

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

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

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

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

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

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

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

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

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

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为首辅。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

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

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

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舆论,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

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

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

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

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

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

于是他自己弹劾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舆论,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

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已经颁布诏书大赦,诏书称‘祗承宗社’,明显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现在又疑惑什么而不决定呢?”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了,有诏令修行、反省。王锡爵便奏请皇帝召见大臣。

又劝谏说“: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皇帝应慎重起居的时节,对左右放宽刑罚,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发钱粮以广布皇恩。”过了一个月,他又劝谏说:“彗星已进入紫微星座,不是仅仅靠用人行政能够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储这一件事可以消除灾祸。

天王的星象称帝星,太子的星象称前星。现在前星已经闪耀而皇帝不早做决定,所以招致此灾祸。

如果迅速册立皇太子,天象之变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复知道了,仍坚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观点。

王锡爵的复奏又极力劝谏,并接连上奏恳请。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驾御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单独召王锡爵到暖阁,慰劳他说:“卿扶持母亲来京都,的确是忠孝两全。”

王锡爵叩头答谢,趁此极力奏请皇帝早日确定国家的根本。皇帝问:“皇后有了儿子,怎么办?”他答复:“这种说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现在嫡长子已经十三岁,尚等待什么?况且从古至今,难道有子弟十三岁了还不读书的事?”皇帝颇为感动。

王锡爵于是奏请皇帝多召见大臣面叙。

天游峰的扫路人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与老人交谈。写了天游峰的险和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并运到了老人。在和老人的谈话中感受到老人的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扩展资料:

天游峰: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

天游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下天游的南端有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游峰的扫路人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天游峰的扫路人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我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仙掌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临亭四顾,周围景物尽入眼帘,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下天游的南端有明嘉靖五年重建的天游观。有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170多米,飘逸潇洒。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古人云:“飞泉响落睛疑雨,古木浓荫夏亦寒”。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札记

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靠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师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远离文本,势必导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文本阅读,很少见到学生能与文本真正融合。陈建先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充分发挥了文本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实地走进了文本,在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成为了文本的知音,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从学生与文本的交往过程可窥一斑。

一、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陈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到处闪现: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片断一: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

片断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阅读练习

(一)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文中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强调,说明前文

C表示语意递进D表示语气的延长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找一找,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着险峻的天游峰,游客会有三种表现,请用三个成语写出他们的不同表现。

第一种_______第二种_______第三种________

4、登上了顶峰,一定会使人想到___代诗人____写的《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中的“禁”应该读___,“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爬山很吃力的样子;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畏难的情绪。

3、“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从老人的话中,“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