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腔恶性肿瘤简介
1、目录 1拼音 2概述 3诊断 4治疗措施 5病因学 6临床表现附: 1治疗鼻腔恶性肿瘤的穴位 1拼音
bí qiāngè xìng zhǒng liú
2、 bí qiāngè xìng zhǒng liú
3、鼻腔恶性肿瘤多继发于上颌窦和筛窦。病理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腺癌次之,另有少见的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嗅神经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肉瘤等,预后不佳。原发者多见于鼻腔外侧壁、鼻底及鼻中隔,继发于鼻窦者,其原发部位临床常难确认。现将常见的鳞状细胞癌予以概括介绍。
4、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鼻腔肿物特点,应尽早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X线及CT等检查,可提供肿瘤大小及周围组织受累程度,对选择术式及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5、肿瘤局限者,可行单纯放射治疗,其5年存活率可达75%以上。肿瘤浸润较广者,宜采用根治性切除加术前或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方法,5年存活率也可达到40%~50%。预后取决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6、鼻腔恶性肿瘤手术进路,一般主张鼻侧切开,因其视野宽阔,可以同时切除累及上颌窦和筛窦之肿瘤。缺点是面部遗留瘢痕。近年推荐面中部掀翻术,具有与鼻侧切开同功效果,但无面部畸型。对较小肿瘤,可应用鼻窦内窥镜技术,不仅能完整切除肿瘤,还可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7、近年,鼻腔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病因不清,有人认为可能与环境污染和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品有关。
8、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在50岁以上。多为单侧,也有双侧发病者。约10%的病人腮腺区及颌下淋巴结有转移。初期肿瘤发展缓慢,至晚期肿瘤广泛累及眼部、上颌窦、筛窦或前颅底时,可产生Ⅱ、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及眼部症状。检查时发现鼻腔有肿物,表现不平,暗红色,或呈类息肉样,触及易出血。活检时肿瘤质较脆。如有眼球部突出、内眦部隆起、视力障碍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多属晚期。
9、 5~10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等。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鼻窒...
10、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
11、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所属部位:上...
12、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所属部位:上...
二、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对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可以从病史及症状、鼻部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四个方面进行,以下分别论之。(1)病史及症状根据来诊时间的早晚和肿瘤侵犯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有异。①鼻塞:在鼻腔恶性肿瘤鼻塞可能是早期症状,而在鼻窦恶性肿瘤则属晚期症状。原发于鼻腔下部的肿瘤,出现鼻塞较早,原发于鼻腔上部和鼻窦者,肿瘤生长至相当大小才发生鼻塞。早期鼻塞为单侧性、进行性加重,晚期肿瘤可将鼻中隔推压向对侧,甚至直接侵犯对侧,呈双侧鼻塞。②血性分泌物或鼻衄:一侧鼻腔分泌物中经常带血,即血染鼻涕现象应予警惕,可能是鼻腔或鼻窦恶性肿瘤较早症状。有些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充满鼻腔,肿瘤表面可有坏死并感染,除血染鼻涕,还伴有显著的恶性肿瘤的特殊臭味。出现鼻衄的次数和出血量一般较少,但晚期恶性肿瘤也可出现大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③局部疼痛及麻木感:面颊部、上唇或上列牙槽麻木感或蚁走感是上颌窦恶性肿瘤较早期症状。当肿瘤位于上颌窦底时,常出现牙痛,因之误行拔牙者也不少见。肿瘤侵犯眶内或颅底则出现剧烈眼痛及头痛。上颌窦后壁肿瘤侵入翼腭窝,可出现剧烈的蝶腭神经痛,并发生耳内及颞部难以忍受的针钻样头面疼痛。④突眼及复视:鼻窦肿瘤侵入眶内,压迫眼球移位,使眼球外突,出现复视症状;如压迫鼻泪管,则出现流泪。⑤张口困难: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窝或颞窝时,可使翼内、外肌或咬肌受累,下颌关节运动受限而出现张口困难,为上颌窦恶性肿瘤晚期症状之一。⑥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出现重度贫血、极度消瘦及全身衰竭表现。可发生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颅内并发症及动脉侵蚀性大出血,常为致死原因。(2)鼻部检查通过鼻外部望诊、鼻镜或鼻后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鼻内窥镜及上颌窦镜对鼻腔及鼻窦肿瘤的诊断颇有价值,是早期诊断的有力工具。①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晚期充满鼻腔,可使外鼻隆起变形,一侧鼻背隆起显著,双侧受累者可呈“蛙鼻”。通过鼻前、后镜可发现肿瘤呈菜花状或息肉状,色红,基底广,伴溃疡及坏死,触之易出血。②上颌窦恶性肿瘤,早期不易发现,肿瘤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发部位有关。肿瘤向下累及牙槽突与硬腭时,可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牙龈肿胀,硬腭及唇龈沟呈半圆形隆起。肿瘤穿破窦前壁,面颊隆起变形,可触及皮下硬块。肿瘤向上侵入眼眶,眶下缘可有隆起,晚期则眼球突出、运动受限及球结膜水肿。肿瘤侵犯翼腭窝或颞下窝则出现蝶腭神经痛及张口受限。因肿瘤在上颌窦原发部位不同,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也不同,Ohgren(1933)提出自同侧内眦至下颌再作一假性平面,称之“恶性平面”,把上颌窦分为前下及后上两个区,然后再通过同侧瞳孔中心作一假想垂直平面,把上颌窦再划分为前下内、前下外,后上外及后上内四个区。前下内区肿瘤,早期出现牙齿、牙槽突和硬腭症状,较易早期发现。前下外区肿瘤,口腔内肿块较早,亦较易早期发现。后上外区肿瘤:易侵入眼眶及翼腭窝,预后较差。后上内区肿瘤,极易侵入筛窦、眼眶及前颅前窝,早期症状少,故预后最差。③筛窦恶性肿瘤,继发性者较多,主要由上颌窦恶性肿瘤扩展而来,常称之为颌筛窦癌。早期原发性者鼻腔检查可见筛泡向内突出,肉芽增生,可能误认为鼻息肉,触之易出血,切除后很快复发。肿瘤经筛窦纸板侵入眶内,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移位,并有复视。后筛窦肿瘤易侵入球后、眶尖,常致突眼、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视力减退或失明,还常有眶内角隆起、流泪等。晚期侵入颅内出现剧烈头痛。如有淋巴结转移常位于下颌或同侧颈上部。④额窦恶性肿瘤,极少见,早期中鼻道前端可出现息肉样或肉样组织,易出血;额窦底骨壁薄,可向眶部膨出,使眶顶及内壁突出,将眼球向外、下方移位,上睑浮肿,或出现眼肌瘫痪等现象;窦前壁破坏时,可触及皮下有骨缺损处和结节状肿块,久之破溃,形成瘘管,肿瘤长出。常侵入筛窦或侵入颅内,头痛剧烈。⑤蝶窦恶性肿瘤,原发性者罕见,可见继发于上颌窦恶性肿瘤、后组筛窦恶性肿瘤或脑垂体恶性肿瘤等。检查时可在蝶筛隐窝发现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如破坏蝶鞍侵入颅中窝,可出现第Ⅳ、Ⅴ、Ⅵ等脑神经体征,视神经受压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3)影像学检查鼻窦X线平片或体层拍片,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X线鼻窦片常用鼻颏位、鼻额位,有时可用顶颏位,可观察翼腭受累情况。片中表现与肿瘤部位、类型、扩展方向和病程早晚有关。肿瘤在窦腔混浊,呈膨胀性扩大,骨壁破坏中断或消失。 CT扫描对鼻窦病变的定位甚至定性均有特殊意义。多采用冠状位、轴位,或两者兼取。软组织选用窗宽350Hu~400Hu,窗位30Hu;骨窗选用窗宽1500Hu,窗位400Hu.由于良性及恶性肿瘤均是软组织密度,CT值40Hu~80Hu之间,加之CT值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因此软组织扫描时其CT值的定性诊断价值不大;但对骨质破坏的方式观察,极有鉴别意义。恶性肿瘤的骨破坏为“侵入性骨破坏”,进展快,软组织增生与骨破坏同时进行,骨壁破坏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有时软组织内残留小骨片,提示肿瘤生长快。良性肿瘤对骨壁侵蚀称“骨改建”,在肿物缓慢生长过程中,骨内面破坏吸收的同时,其外面又有新骨形成;因之窦壁呈压迫性骨吸收,破坏灶规整,此情况可见于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或鼻窦霉菌病等。(4)病理学检查为了明确诊断,目前已少用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主要取活检。鼻腔肿瘤易直接取活检,早期上颌窦肿瘤不易取材活检,现可用上颌窦镜直接观察窦内病变,并可伸入组织钳直接切取组织检查。上颌窦探查术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特别在疑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因活检有促使肿瘤扩散的危险,探查术中作冰冻快速病理切片,确诊后可及时行上颌骨切除术治疗。
三、提醒:皮肤出现以下五种症状,警惕是恶性黑色素瘤!
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扁平皮损提示为交界痣,略高起皮损多为混合痣,而乳头瘤样皮损和几乎所有半球状和带蒂皮损为皮内痣。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恶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简称恶黑。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黏膜(包括内脏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部位。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
只有极少数痣在反复摩擦、反复刺激下,痣细胞增生过于活跃,才有可能会恶变成黑色素瘤。这些容易发生恶变的痣通常个头会比较大、多生长在易于摩擦的部位(比如手掌、脚底、外阴、肛门等)、经常被太阳光暴晒。如果你身上的痣属于这一类,那就要多留意了,一旦发现身上的痣突然变大或者突然隆起等异常,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易于转移、死亡率也很高,大家千万不能忽视。引起黑色素瘤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除了痣的恶变,种族和遗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白种人的皮肤很容易受到日光损伤而诱导黑色素瘤,家里如果有近亲患黑色素瘤,那这个人患黑色素的风险也会增大。
区别一:黑色素瘤为不对称,不规则的形状。而我们身上普通的痣是比较规则的圆形或者是椭圆形。
区别二:黑色素瘤边界模糊不规则,有的会出现锯齿状,而普通痣轮廓明显。
区别三:黑色素瘤同时包含了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多种颜色,而普通痣颜色单一,分布均匀。
区别四:黑色素瘤的面积比普通痣要大,直径>6mm,而普通的痣直径≤6mm。
区别五:黑色素瘤表现为突然变大、破溃、出血、刺痛、周围出现新生“黑点”等,而普通痣常年维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白种人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肢端黑色素瘤:多发生于手指、足趾、脚掌、手掌等部位。
黏膜黑色素瘤:多发生于鼻腔、口腔、食道、直肠等部位,这些部位不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转移。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出现在鼻腔时,会频繁出现鼻塞、鼻出血、头疼等情况,发生在口腔的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吞咽困难、牙列松动等症状。
1.皮肤镜检查;皮肤科医生可以依据皮肤黑色素瘤的皮肤镜特征,初步对可疑的皮损进行判断,为临床活检和治疗提供依据。
2.病理检查主要通过细针穿刺,取出部分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显微镜观察是否有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由病理科医生最终确诊。
3.影像学检查括:超声,CT,磁共振(MRI),核医学(PET-CT、PET-MRI)。
手术切除:早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痣和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立即完整切除(切缘一般1-3mm),根据病理报告,确定肿瘤分期。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确定有无淋巴结的转移。
(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的范围。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如果手术能达到无瘤状态,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
2、如果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应行全身治疗。
放疗: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但在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和头颈部mm患者(特别是鼻咽MM)。
化疗:晚期黑色素瘤预后差,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单药:达卡巴嗪(主导药物)、替莫佐胺、铂类、长春花碱、紫杉醇(PTX)、福莫司汀。有效率均低于20%。
联合用药:与单药相比,疗效无明显增加。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症状和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症状图片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