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江西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江西冬至吃什么?)

七月网2470

一、南方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南方冬至吃汤圆,是我国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江西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江西冬至吃什么?)

2、冬至是中国民俗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节气,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吃汤圆,是我国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3、闽南人在冬至这天不仅要祭天祭祖,而且还要食用姜母鸭等温性食物进补。佛山冬至日有蒸“松糕”的传统,用米粉发酵蒸熟后的松糕有很多的细孔,寓意高升大发。大多数广东人在冬至这天会“加菜”,烧腊就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4、乾隆年间《重修台湾县志》:“冬至,家作米丸,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谓之‘炯耗’。”

5、道光年间《罗源县志》称:“冬至先一夕,捣米粉如玉屑泥,少长团聚搓为丸,次早荐之祖先,粘于门槛,取其圆以达阳气。”

6、冬至南方也有地方吃馄饨,苏州人冬至吃馄饨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备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子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7、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8、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在南宋十分流行。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至今,我们看到的馄饨名称各地有异,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9、有些地区在冬至日有蒸冬的习俗。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蒸悖悖,传说蒸冬是为了析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

二、南方过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南方过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南方过冬至比较流行的九大美食

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的。顾禄在《清嘉录》(1830)卷十一里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

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的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食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汤圆的热量挺高,如果吃汤圆的时候再加糖,那么摄入的热量就相当惊人了,所以吃汤圆别加糖或别喝甜汤。

汤圆油炸后会让热量加倍,且易上火,最好采用水煮的方式。

汤圆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粘稠难消化,所以吃汤圆要适量,贪多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

汤圆热量和糖分含量都比较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吃汤圆要谨慎。

老人和小孩肠胃功能较弱,而汤圆黏腻难消化,不宜多吃。同时,老人和小孩吃汤圆不能太着急,否则可能因为囫囵吞咽,而导致汤圆卡喉,造成窒息危险。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制作前将糯米洗净,放入饭甑蒸熟后,趁热迅速倒进石臼,两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锤,不断使劲地捶捣,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转,使之捣捶受力均匀。捶至粘糊、绵韧状,趁热快速用手捏出小块状,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豆砂糖粉中随心翻弄几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扑鼻,味道极佳。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传着冬至前夜吃胡葱炖豆腐的习俗。并有“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的谚语。

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吃小葱烧豆腐。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与南京类似,泰州、扬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习俗大抵如此。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当属闽台一带的姜母鸭,当地人会在这一天用正番鸭佐以姜汁,炖一锅滋补鸭汤,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以讨吉祥。

厦门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听过最极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顿,一顿不落,年糕变着法儿地吃出花样: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过去打年糕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每到农历十二月中旬,大家就集聚到一起,各自带来米粉,依照先来后到,按次序统一打制。每次打年糕,事先都要开个会,明确和粉、烧灶、上笼、打制等工序的人员分工,白天黑夜连续地打,直到各户人家年糕打好为止,场面十分壮观。

三、节气饮食 江西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江西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2、老话说冬至“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3、麻糍是江西的特产,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4、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

5、萍乡熏腊肉堪称一绝,易经上就有“日希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的记载。每年冬至,萍乡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腊味。萍乡腊肉特点:色香俱佳、手工熏制、保存时间长等。除熏制腊猪肉外,还可熏制鸡、鸭、鹅、牛肉、狗肉、猪内脏等其他肉制品。

6、在新余民间流传着冬至日为小孩进补养生的说法,冬至日要给小孩炖土鸡汤,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土鸡本身具有鲜香怡人,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优点,土鸡汤味清醇鲜香,又易于吸收消化,非常有利于缓解一定的压力,滋补身体。

关于江西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