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追问 丁捷(追问中的安娜是谁 丁捷追问女明星是谁 丁捷小说追问原型是谁)

七月网1960

追问8个故事原型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Argument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主角(pro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惘,但我会去面对,不会逃避。如果实在没办法,我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反角(an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惘,再想想……这是个没意义的问题,避开它。或许把双方都灭掉,那就不存在问题了。

追问 丁捷(追问中的安娜是谁 丁捷追问女明星是谁 丁捷小说追问原型是谁)

导师(guardian):我是过来人,你应该去面对问题,不要逃避。我支持你。同谋(contagonist):我是过来人,这种问题最没意思了。想想别的好玩事情。以上是四个关键角色,下面是四个辅助角色:跟班(sidekick):我对你有信心,你去哪里,我也跟你去哪里。怀疑(skeptic):这有意义吗?万一你死了呢?如果你没死,会不会内疚一辈子?理智(reason):因为你只有一个老妈,所以你应该先救她。(或者别的理由、别的结论)情绪(emotion):昨天跟老婆吵架了,管她呢!救老妈。主角是故事的核心角色,他的选择以及高潮之后的结尾,揭示了故事想要证明的观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心思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拯救大兵瑞恩》。Cpt.Miller和他的队伍选择留下来参加战斗,还要保护瑞恩,希望奇迹发生。评论家笔下的“故事主题”指的是老年瑞恩在影片结尾时说的话,意味着牺牲的价值,表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但对于作者来说,这不是故事主题,而是故事试图证明的观点。主角(或反角)在一开始可能对主题没有特定观点(迷惘),也可能持有其他四个辅助角色的观点(偏见)。主角(或反角)不是过来人,所以一定不可能持有guardian或者contagonist的观点。在故事进程中,主角的观点可以不断发生变化,例如《狮子王》中,辛巴一度接受了Reason角色的观点。所以主角对主题的态度可以是一条曲折的线,但结尾时主角的态度必定与故事开始时不同,这就是所有教科书上说的角色弧度(characterarc),意味着主角改变了。不过作者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人的性格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他的态度——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的英雄Andy对“坚持习惯vs打破习惯”这个主题的看法从头到尾都没动摇过(虽然他有沮丧的时刻),他坚持自认为好的习性——自由的生命。所以这个角色是不变的。Red才是故事的主角,因为他改变了。假如你把Red的故事去掉,只剩下Andy越狱这个事件,整个故事突然就降格为晚报里耸人听闻的报导了。

对于Red来说,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而且还混得不错。这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从其他人身上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包括那只鸽子)。作者向我们表明了一个观点,打破习惯去适应新生活是多么艰难;即使大家都认为自由的生命更美好,但习惯了束缚,不一定人人都有勇气。可是“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优秀作家就是有办法让读者沉浸在故事当中,把写作主题深深地埋起来,我们的思维永远都不会在阅读或观影过程中突然从情节里跳出来,发现角色们正在争论某个大道理。把主题看成核心,八个原型角色的态度是八根辐条,每根辐条的长度表示每个角色对主题的互动深度,最外面的大圆表示读者头脑中的完满情感体验。一个好的故事是个基本接近大圆的八角形,如下面的示意图:anearperfectthemespace如果有些角色刻画得比较弱,那么这个八角形的面积就比较小,读者的体验就不够圆满,如下图:aweakthemespace如果彻底忽略了某角色,即使其他角色刻画再完美,读者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缺陷,如下图:adefectivethemespace我们发现,如果反角和同谋的思想弱,那就意味着主角和导师也同样弱。RobertMcKee在Story当中提到“对抗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决于对抗力量的思想是否旗鼓相当。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阐述得越充分。现在来定义八个原型角色。主角(pro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思考、并用行动追求问题的答案。特点是思考、追求。导师(guardian):他是“过来人”。他鼓励和引导主角面对问题,并提供帮助。特点是引导、精神帮助。反角(an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重新考虑之后,认为逃避、甚至消灭这个问题才是上策。特点是重新考虑、逃避。同谋(contagonist):他是“过来人”。他引诱主角远离问题,并设置障碍。特点是引诱、阻碍。

以上四个角色对主题有直接关联,我们称为“四个关键角色”。如果采用多人称视角(POV,pointofview)叙事,通常那些视角人物(POVperson)会在这四个角色当中选取。四个辅助角色,他们往往通过与四个关键角色的互动对主题产生间接影响:跟班(sidekick):主角在路上不能太孤单了,他需要有人陪伴,这就是sidekick的情感功能。他无条件相信主角,并提供行动上的帮助。特点是信念、行动支持。怀疑(skeptic):这个角色是对sidekick的情感平衡。特点是不信任、用行动(行为和对话)反对。理智(reason):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通常也是比较理性的,碰到事情喜欢分析一番,或权衡利弊,他的立场由此而改变。特点是自控、逻辑。情绪(emotion):是对reason的平衡。该角色的观点可以随时按照自己当时的情绪变化而改变。特点是失控、凭感觉。有些故事中,一共就只有四个角色,例如《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机械姬》,这类故事的四个角色通常是四个关键角色。八个原型角色的典型例子:《星球大战IV》原型角色不加修饰地作为具体角色,会显得比较脸谱化(所以才叫“原型”)。《星球大战IV》的角色比较脸谱化,所以没有过多解释的必要了,大家一看便明白。作为入门例子还不错。主角Protagonist-LukeSkywalkerLukeSkywalker导师Guardian-Obi-wanKenobiObi-WanKenobi反角Antagonist-GrandMoffTakinGrandMoffTarkin同谋Contagonist-LordDarthVaderDarthVader跟班Sidekick-R2D2和C3POC3POR2D2怀疑Skeptic-HanSoloHanSolo理智Reason-PrincessLeia

PrincessLeiaOrgana情绪Emotion-ChewbaccaChewbacca真实角色与原型角色的差异可能非常大,千万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提到guardian,我们眼前总是出现邓布利多、甘道夫这样的白胡子老爷爷导师形象,可是在《沉默的羔羊》中guardian是食人魔汉尼拔;《罗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guardian和protagonist之间轮番置换,他们互相启发,一起成长,这是two-hander故事处理得最完美的一个例子(上次介绍BL类型故事的时候,为了简化只好把这部分省略掉。她的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应该让自己成熟起来,不再像傀儡似的背诵别人写下的答案。而生活就是她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海德医生,主角和反角是同一个人,平时他是好人,喝了药水之后就变坏了。《肥佬教授》中的那位胖教授,喝了药之前和之后也是正反两个角色。灾难片或MITH中的自然界常常是反角,因为自然不需要对人类的问题作出回答,所以无需面对,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避。当然还有神。很多实际人物,因为他们观点一致,可以归到同一个原型角色。俗话说人以类聚,就是这个意思。不同人物持有相同观点,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如无必要,去掉多余的角色,因为他对故事的贡献重复了;第二,归成一群,他们实际性格各异、互补,形成一个单独的原型角色。例如江南六怪。又例如《狮子王》中的猪和狐狸,他们俩是单一的Reason原型角色;第三,同型角色安排在不同场景,例如《星球大战IV》中,Luke的叔叔也是怀疑型角色,他与HanSolo不会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角色之间的实际关系必须按照情节需要。我们看到很多故事中同谋与反角沆瀣一气,《星球大战IV》里,达斯·维达与帝国将军就是这种关系。但《沉默的羔羊》中,同谋是奇尔顿,他与凶手没有接触,他反而想通过捉拿凶手为自己谋利益。原型角色的内容还有很多,光说理论太枯燥了,我们今后在用实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按照这个原型角色理论,在具体创作中会带来一些便利,但也有别扭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传统的hero(英雄)、villian(坏蛋)、男主角、女主角这些概念,因为主角或者反角只有一个。但总体而言,好处大于坏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任何一个故事中,相同的观点没有必要刻画两个独立角色,因为重复的情感是无效的、对故事是有害的。我建议创作手艺还没有定型的新作者试试这种新的原型角色思路,说不定能少走弯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还建议用英语代替中文术语,比如contagonist,你知道是“同谋”或者“帮凶”。但同谋、帮凶这样的词对思维的干扰太大了,尤其在生活类的故事里,只有观点不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用我们不太熟悉的语言来作为概念,能消除某些天然的偏见。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

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Argument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

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

第1页

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

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

第2页

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

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

丁捷追问里的原型人物有哪些

没有原型,都是虚构的。

《追问》不是小说,是一部纪实文学,按着当下流行的说法叫“非虚构”:书中的人物没有现实原型,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原型。只是顾忌到当事人的隐私,丁捷使用了假名。

追问中的安娜是谁 丁捷追问女明星是谁 丁捷小说追问原型是谁

追问一书中的安娜是书中“正部级领导”8位典型之一的影视明星情人。原型不知。

书中所称的上述“正部级领导”就是8位典型之一,“他是一名犯罪分子,一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被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几个北方大市,作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典型案例的主人公。”

在书中,正部级领导以口述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习、修养,以及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金融高官的过程。

然而,这位在国际金融界和中国政坛显赫一时的正部级领导,为了企业家妻子、影视明星情人,动用了公权力,违规操作中国境外资金数十亿,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中国金融的国际机构,受到重罚,造成巨大损失,他本人也因收受贿赂、渎职等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在书中,影视明星情人名叫“安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追问》是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作品。在上级纪检部门的安排下,丁捷调阅了633个腐败案例卷宗,从挑选出了部分干部违纪违法典型。

为了做到还原落马官员的真实心态,丁捷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从中纪委和省纪委公开的几百例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中寻找创作灵感,并与一些落马官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最终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文学加工创作,形成了《追问》中8个典型案例故事。

为了照顾被访者的隐私,丁捷隐去了故事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将所收集到的不同故事细节一一打乱,安插在不同人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主人公的故事,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真实发生的,另外三分之二的信息和细节则来自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