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南方洪灾已扩至11省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请问大家,为什么南方洪水那么多啊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我国都有哪些年份发生洪涝灾害
历史上洪涝灾害发生过很多次,重大的有:
1、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人。
2、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开封城内37万人,被淹死34万人。
3、1933年黄河决口62处。
4、1938年,蒋介石在河南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1250万人受害。
5、1931年,中国发生特大水灾,有16个省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五省,山东、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灾面积达14170万亩。
据统计,半数房屋被冲,近半数的人流离失所,不少人举家逃难。这次大水灾祸不单行,还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荡,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令人触目惊心。
6、1954年特大水灾全国受灾面积达2.4亿亩,成灾面积1.7亿亩。长江洪水淹没耕地4700余万亩,死亡3.3万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救济费为3.2亿元。
7、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
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京广铁路行车受阻100天。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大禹治水。
迄今为止,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中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涝灾害
请问大家,为什么南方洪水那么多啊
因为我国东南方临着海洋,属于季风气候,每到夏天,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带来了大量雨水,先到南方内,下一段随着季风继续北上雨水又被带到北方,但是如果在南方停留容时间长了南方就会发水,而北方就会缺水。
两湖平原历年来全国受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为长江中最为险要的荆江就在这,且这里江河湖泊众多,发洪水时,由于水位的落差(从三峡出来),又平原广阔,往往形成灾害性洪水。
扩展资料:
防洪的方法
1、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森林覆盖度,增长暴雨洪水行成周期,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
2、洪水的形成主要是暴雨,雨季之前全流域系统性的降低水库库容。
3、在暴雨形成洪峰时,全流域水库拦截和排泄洪峰,即削减洪峰总量。
4、恢复侵占的防洪河道、天然湖库、蓄滞洪区,蓄留洪峰。
5、被动防洪法,敏感建筑物,重要生产、生活设施布置在防洪水位之上。
2010江西,福建,湖南的水灾原因
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北纬24度29分~30度28分,东经108度27分~114度15分之间。东南边离海岸较近,全年气温较高,雨水充沛,平均年降雨量约在1100~1800毫米之间,4至7月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北部洞庭湖接纳湘、资。沉、澧四水和松滋、藕池、太平、调弦(调弦于1958年堵闭,因习惯上称四口所以以下均称四口)四口来水。境内河流稠密,湘、资、沉、澧联结着800多条大小支流,总长43000多公里,全省95%以上的城镇沿河而建,三分之一的耕地分布在洞庭湖和这些干支流之间。
由于受气候、地理、水系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湖南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中尤以水灾最为严重。本文拟就近50年来湖南水灾作一概略介绍和分析,仅供防汛抗洪工作参考。
一、历史上的水灾概略
湖南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至1949年的2014年中,发生水灾468次,平均每5年1次,其中全省性的水灾43次,占总次数的11%;近300年来,水灾245次,平均15个月1次,其中间隔为4年的1次、2年的13次、l年的31次,其余都是连续发生。仅民国的38年中,发生水灾32次,平均1.2年1次,其中1931年、1935年、1948年、1949年的4次最为惨重,每次受灾面积都在400万亩以上。如1935年,全省38个县市受灾,溃堤1659烷,受灾面积389.15万亩,另283垸166.08万亩严重受溃,410.19万人受灾,淹死37532人,损失稻谷2919.4万担,房屋。牲畜、财产损失无法计数。
又如1948年、1949年连续两年大水,损失之惨更是令人触目惊心。1948年5至6月全省霪雨不止,湘、资、沅、澧四水同时暴涨,资水一昼夜涨水5.03米,益阳县城水淹2米,滨湖堤烷大部溃决,沅江。湘阴县城全部被淹,水深丈余,沉江淹死200多人,湘阴淹死1000多人;澧水流域从津市沿江以下三百里尽成泽国,南县一片汪洋;滨湖11县溃堤306烷,受灾面积606石万多亩,损失稻谷267万担,耕牛l.6万头,冲毁房屋2万多栋,淹死8300多人。湘潭。浏阳。平江、沪溪、祁阳等37县山洪暴发。总计全省受灾达800余万亩,灾民40余万人,财物损失合币207万亿元(指旧币)。1949年全省灾情更是惨重,长沙、衡阳。邵阳及滨湖各县均受大灾。4至5月,长沙市总降雨量为964.8毫米,5月26日长沙水位达22.5米,长沙市一般水深1米,北门沿江马路一带小船通行无阻,全市受灾达60000人以上。长沙县沿江62垸倒塌50余烷,田禾大部损失。衡阳市东岸街道水浸极深,舟行无阻;衡阳县40个乡镇受灾17个,湘江及来、蒸二水沿岸田地房屋几乎全被冲毁,县市合计冲毁房屋8737栋,受灾田地98.46万亩,居民走避不及淹死20026人。邵阳自6至7月连降暴雨135.7毫米,沿河市镇村庄均遭惨祸,邵阳县城水漫二楼,全县冲毁房屋11561栋,受灾46.95万亩,淹死5136人,耕牛6519头,冲没稻谷131450担,煤56200担,损失总值银元1200万。滨湖11县损失惨重,仅华容一县就溃决堤垸16个,淹没农田20余万亩,汉寿县受灾面积占全县耕地的70%。此外,湘南的耒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沉陵、乾城、湘西南的武冈、洪江及湘中的湘潭。湘乡等46县亦受灾严重。总计全省受灾1535万余亩,死亡57877人,溃决堤垸441个,冲毁桥梁1520座,各项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水灾成因
湖南水灾主要以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山丘区的洪灾则是近几十年来不可小视的自然灾害。造成水灾频繁的原因除气候、地理、江湖等因素的影响外,洞庭湖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工程失修、人类社会活动的加速等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l.洞庭湖因泥沙淤积和盲目围湖造田,致使蓄洪功能衰退。
第一,每年四口、四水人湖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洞庭湖,荆江裁湾前四口每年人湖泥沙21212万吨,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沙虽已减少,但每年人湖泥沙仍有11086万吨,加上四水人湖泥沙,洞庭湖平均每年人湖泥沙1.3亿立方米,城陵矾排出泥沙为0.3亿立方米,每年沉积在洞庭湖的泥沙约1.0亿立方米。近叩年来泥沙淤积50亿立方米,根据淤积的范围和深度,经计算总淤积量约600万立方米,湖床平均淤高1.4米,年平均淤高0.035米,最大淤高点达6.12米,其中1976年~1985年的十年间最大淤积深度4.0~4.5米,一般淤积深度也有1.8—2.0米。致使湖面变窄,湖床变浅,蓄洪功能衰退。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挽修堤垸,人为地缩小了天然湖泊面积。解放前,封建把头、地主争相围垦,筑堤挽垸,大小堤垸星罗棋布,至1949年湖区共有堤垸993个,垸内耕地面积59353万亩,仅长江和汉江干支流洲滩上,围垦耕地面积达140.6万亩。解放后一段时间,湖区各县政府在洞庭湖高洲边角地带围湖垦殖,修堤挽垸,对引洪畅流影响不大,但后期滨湖各县对围堤挽垸漫无限制,特别是以灭螺和控湖调洪需要为理由,过多地、不适当地盲目扩展围湖范围,加快了洞庭湖天然面积的缩小,如沅江1975年一1976年围湖达48万亩,湘阴1978年围湖251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湖区共有防洪大堤3470个,总围垸面积10042.5平方公里,占湖区土地面积66.07%。
由于大量泥沙淤填和围湖造田,洞庭湖水面和容量在短期内迅速锐减。据记载,1524年~1860年,洞庭湖水面为6270平方公里,到1949年水面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蓄洪容量为793亿立方米,90年内水面减少30.6%,1949年到1980年水面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容量减少到194亿立方米,30年内水面减少38.01%,容量减少34%,相应水位抬高1.5~2.5米,这是湖区水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湖口淤塞、芦苇丛生,泄洪功能衰退。洞庭湖有来自区间的洪水,平均每年人湖水量为3019亿立方米,而在洞庭湖蓄洪总容量为194亿立方米,调蓄水量为147.3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大量洪水必然要向外宣泄。作为洞庭湖唯一的通江出水湖口——城陵矾湖口,因被泥沙淤填和附近芦苇阻挡,水流不畅;其以下河段因荆江裁湾后,四口人湖泥沙减少,这些少人湖的泥沙,在夹沙能力增强的下荆江河段没有停留,冲到城陵矾以下河段,再全部沉积下来,淤塞河床。据统计,从1972年~1987年,累计淤积泥沙11亿吨,河道断面减少4000—6000平方米,泄洪流量减少4000—6000立方米秒,城陵矾水位抬高0.8—1.0米,洞庭湖洪水内外夹击,相互顶托,甚至倒灌、出流受阻,出湖流量大为减少。以1983年6月20日至7月18日,共28天的人出湖水量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洞庭湖人湖水量远远大于出湖水量。这28天的总人湖水量为677亿立方米,在相应时段内,城陵矾湖口下泄529.7亿立方米,出湖水量比人湖水量少147.3亿立方米。
洞庭湖除出水湖口和城陵矾以下河段被泥沙淤塞,影响宣泄外,内部湖泊淤填,芦苇丛生,滞流阻水,也严重地影响了泄洪功能。洞庭湖因泥沙淤积,产生大面积洲滩,并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递增,而洲滩上又生长出大面积的芦苇,滞流阻水,加速泥沙沉淀淤积,出现了洲滩发展越快芦苇越多,阻水越为严重,泥沙淤积越为加剧的恶性循环局面。仅1965年~1981年,洞庭湖芦苇面积约扩大了5000亩,至目前为止,洞庭湖芦苇已发展到约百万亩,占全湖面积的四分之一。
可见,洞庭湖泄洪功能的日益衰退和洞庭湖总容量的日益缩小,是导致洞庭湖在洪涝灾害频繁和高洪水位一年胜过一年的根本原因。
3.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首先表现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和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长江中上游植被受到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每逢大雨,泥沙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随着滚滚洪水冲人江湖,最后沉积在江河湖底,致使江湖河床淤高,水流受阻,水位抬升,造成灾害。还有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由此带来的是局部或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或久晴无雨,或长时期霪雨徘徊,或短时期暴雨不止的恶劣天气,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湖南气候反常和水灾多发的又一原因。
其次是人们在沿河两岸修堤挽垸,裁湾取直,加快了下游地区水灾发生的频率。在修堤挽垸和裁湾改直前,洪水在宽阔和弯弯曲曲的河床里缓缓向下游流去,修堤挽垸裁湾取直使河床变得狭窄、笔直,每遇大雨,洪水只得在人们规定和设计的狭窄河床中,毫无阻挡地向下游汹涌流去,从而造成下游和低洼地处的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湖区的水灾就与长江中上游和四水、洞庭湖的修堤挽垸、裁湾取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荆江大堤的形成带给洞庭湖区的灾害就是最好的例证。荆江大堤形成前,洞庭湖洪水90年一遇,荆江大堤形成后到松滋溃口前20年一遇,松滋溃口以后9—4年一遇。这说明湖区洪灾与荆江紧密相关,也与长江水上游和四水干支流的裁湾取直、修堤挽垸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由此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更大灾难。
再次是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速,也是加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
4.地理环境影响着湖南水灾。湖南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级向中部和东北部倾斜,dJ地面积大,地貌活跃复杂,高低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部分土壤抗蚀能力弱等等,极易于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洪水流速大,涨势猛,冲刷严重,水土流失,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又洞庭湖区垸老田低,生产地面高程一般低于外河洪水位5—8米,个别地方超过10米,生产地面是半年在水下,半年在水上,生产生活完全靠堤坊保护。因此,在洞庭湖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前,难免遭受洪水灾害,这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洞庭湖水灾比其他地区多,威胁大,而且这种威胁随着水情变化、水位抬升而加剧,随着江湖蓄洪条件的恶化而恶化。
5.气候条件影响着湖南的水灾。我省4至8月,气候常常受控于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流体系的辐合影响,副热带气候的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的南浸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融合交汇,在此作用下,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462毫米以上,属全国多雨区之一。降雨四季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率大,4至9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9%,其中4至6月雨量最为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50%,往往造成山丘区一年多次发生洪灾,洞庭湖区长时间洪涝灾害。7至8月易受台风影响,高强度、集中降雨也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每年平均最大7天暴雨为140~300毫米,这也是造成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的主要原因。
6.水利工程失修。解放初期至70年代,虽然也修建了部分水利工程,相应地减少了洪涝灾害,但进人80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失修,甚至连原有的山丘区的塘坝、水库和湖区堤垸也缺乏维修加固,尤其是洞庭湖垸老田低,堤身质量差,失去和降低了蓄洪和抗洪能力,以致大水之年有大灾,小水之年有小灾,这是近年来湖南水灾连续发生的又一原因。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