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视频)

七月网369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视频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视频)

《分数的初步认识》全国一等奖是谁

《分数的初步认识》全国一等奖是张齐华。

2005年在安徽黄山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那节课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和近乎完满的教学演绎,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他是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张齐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一直致力于数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进行专题报道;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

他的荣誉成就

2000年,执教的“平均数”因充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听课教师中引起颇大反响和思考,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平均数内涵”的大讨论。2001年,执教的“简单的统计”因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并借助现场的调查,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在江苏省“教海探航”颁将活动中获得充分肯定。

进入新世纪,永不满足的他开始了对于数学文化的关注、思考和实践。其间,从“走进圆的世界”中对于数学历史性及数学美的关注,到“美妙的轴对称图形”中对于自然、社会、民俗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有机涉猎,再到“因数和倍数”中对于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魅力、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等文化力量的有效开掘。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足音。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通过设疑、激趣、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趣环节-----重在有序呈现学习材料

新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一些学习材料:6支笔、2本故事书、1个苹果。告诉学生:老师想把6支笔奖给上周班级口算比赛得奖的2个同学,那么,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支?把2本故事书奖给班级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本?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的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这时老师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对这些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马上就会看到三种分法中,只有第三种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2个小朋友时,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老师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当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就是分数。

二、猜想、交流环节---------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时,老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老师给每个小组发4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片、一根绳子。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自己的喜爱随便分成几份,看看怎样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别是总数的几份之几。用分数怎样来表示。

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后,才能得到分数。老师趁机让学生完成书上的部分习题,学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三、验证、实践环节---------重在领会和运用

验证、实践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老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数?

2、请你用分数来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3、老师在一个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很多的大拇指,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老师要求学生拿走总数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总数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深刻领会分数是怎么来的、怎么来正确地读写分数……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首先,数学活动姓“数”,它一定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课的导入,就比较注意这一点,适当的激取、设疑,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景,对新课的学习是比较有利的。

2、其次,数学活动姓“动”,它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义和法则。在本课中,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极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3、最后,数学活动要“活”,《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要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所以,老师灵活地设计一些练习,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就要求学生比较灵活地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数学课很有应用味,也注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要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老师以课本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高兴地摘果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生:(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是谁的?

师: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96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有关分数知识点推荐:

说分数的历史,得从3000多年前的埃及说起。3000多年前,古埃及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2000多年前,中国有了分数,但是,秦汉时期的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3/7米.像3/7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名称起源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

例如,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折叠分数使用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1/3,中等的不得超过1/5,小的不得超过1/9。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么灿烂的分数的文化啊!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非负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用一个作标准的量(度量单位)去度量另一个量,只有当量若干次正好量尽的时候,才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尽,有两种情况:例如,用b作标准去量a:一种情况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尽,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后的m个等份。

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用b去度量a的结果,就必须引进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另一种情景是无论把b分成几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尽(如用圆的直径去量同一圆的周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在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为了使除法运算总可以施行,也需要引进新的一种数-分数。综上所述,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均分中产生的。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