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暗度陈仓的内容概括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扩展资料:
作者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百度百科-司马迁
诸葛暗度陈仓梗概20字
诸葛亮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六出祁山”。据史学界研究考证,实际上是五次出征,一次防卫,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一次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
从上可见,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虽与上述成语“暗渡陈仓”,是同一个地方(由于年代不同,辖区可能略有差异)。但是,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可不是“暗渡陈仓”的典故。
而真正的典故是关于刘邦出兵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暗度陈仓的内容概括
大哥暗度陈仓的是韩信,猪哥亮只是想去暗度陈仓的时候遭遇了曹魏王双、郝昭两支部队的抵抗,特别是郝昭,在陈仓城抵抗了猪哥亮同学40多天,猪哥亮把身上的干粮吃完了,就退兵了。
剧情简介······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
三国演义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H06rQdI0gS04JH9skwHKA提取码:pfg9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