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一个关于滑竿的故事,一个关于滑竿的故事1

七月网400

关于埃及艳后的故事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约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约前30年8月12日),通称为埃及艳后。是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女法老。

一个关于滑竿的故事,一个关于滑竿的故事1

她让一条毒蛇咬死自己来同时结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不过,研究证明她死于屋大维谋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此以后,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段,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

据传说,尽管她被严加看管,她还是设法得到一个农民送来的一篮无花果,内藏有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让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

屋大维满足了她临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恺撒所生的儿子恺撒里昂以及她和安东尼所生的长子亚历山大,均被屋大维下令处死。

随着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之死,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结束,埃及并入罗马,成为元首的私产。

文艺或电影上,她被认为是为保持国家免受罗马帝国吞并,曾色诱盖厄斯·儒略·凯撒大帝及他的手下安东尼,因此又通称为埃及艳后。

扩展资料:

埃及艳后的艺术形象:

1、《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是2007年上映的剧情类巴西电影,由乔洛·比萨尼执导,JosiAntelloMiguelFalabella、TaumaturgoFerreira主演。

《埃及艳后》讲述了古罗马时期,尼罗河皇后克丽奥佩特拉与两个情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2、《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Cleopatra)是由佛兰克·罗丹执导,比利·赞恩、鲁伯特·格雷夫斯、提摩西·道尔顿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9年5月23日在美国上映,2000年1月9日在德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的传奇一生。

3、《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是由约瑟夫·L·曼凯维奇执导,伊丽莎白·泰勒、理查德·伯顿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1963年6月12日上映。

该片讲述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为了政治目的,与凯撒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凯撒被行刺后,她又将目标转向大将军马克·安东尼,两人产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

4、《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是由李安执导,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剧情片。

埃及艳后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

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

5、《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是由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克劳黛·考尔白、华伦·威廉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于1934年10月5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古罗马时期,尼罗河皇后克莱奥帕特拉与两个情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上部中,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为了政治目的,与罗马帝国的凯撒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三洲的强大帝国。影片下部中,克莱奥帕特拉又与安东尼间发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一个关于滑竿的故事和原来的不一样

创作思路: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正文:

在树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有许多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一天早上,猫妈妈带着小猫到小河边去钓鱼。他们刚刚坐下,一只蜻蜓飞来了,蜻蜓真好玩,飞来飞去像架小飞机。小猫看了真喜欢,放下鱼竿,就去捉蜻蜓。

蜻蜓飞走了,小猫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猫妈妈钓了一条大鱼。小猫又坐到河边钓鱼,一只蝴蝶飞来了,蝴蝶真美丽,小猫看了真喜欢,放下鱼竿,又去捉蝴蝶。

蝴蝶飞走了,小猫又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猫妈妈又钓了一条大鱼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鱼也钓不着?”猫妈妈看了看小猫,说:“钓鱼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

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很难为情,从此就一心一意地钓鱼了。蜻蜓又飞来了,蝴蝶也飞来了,小猫就像没看见一样,一步也没走开。不一会儿,嗨!钓竿上的线往下沉,钓竿也动起来了啦,小猫使劲把钓竿往上甩,“哎哟!”一条大鱼钓上来啦。

鱼摔在地上,噼噼啪啪地乱蹦,小猫赶紧捉住大鱼,高兴地喊了起来:“我钓到大鱼啦,我钓到大鱼啦!”后来,猫妈妈和小猫一起拎着钓到的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以及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赵州桥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枫桥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个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在一座庙里,谁作主持好呢?两位高僧都很客气,推来推去,毫无结果。这座庙里只有他两个和尚的时候,还不要紧,等到陆陆续续招了一批小和尚进来,就有问题了。小和尚问:“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经呀,”寒山说:“应该先问拾得师父。”小和尚就去问拾得,拾得说:“还是应当问寒山师父。”他们互相尊重,却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买多少香油,派谁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无所适从,有意见了,就难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话传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两个人又商量起来,推来推去,还是毫无结果。这时走来一个老农妇,说:“两位师父不要谦让了,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当家和尚,这样最公平。”寒山、拾得一听,是个办法,不过,比什么呢,农妇指指庙前一条河,说,这条河上缺座桥,乡里乡亲来来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险,请你们施展法术,变座桥出来,哪个变得出来就是哪个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瞒法术,果然拾得先施法术,把身上的僧衣一脱,往河面一抛,变做了一个桥面,可惜,没有桥架支撑,一阵,风吹来,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边一插,运起法术,禅杖顿时变成一棵树,树朝对岸一铺,一座桥就稳稳当当卧在了河面上。老农妇一笑,说:“还是寒山本事大些。”说着把一块手帕朝脚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莲花,她踩着莲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头一看,原来老农妇是观音变的。寒山只好做当家和尚了,那座庙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枫树削成的,那座桥自然就被称作“枫桥”了。

大渡河—铁索桥

1936年正月,正是人们过春节时。红军来到鸭池河边,站在岸上看见滚滚乌江水,两岸刀劈悬崖,正为过江发愁。远处来了一个小伙子急急忙忙地赶路,红军并迎上去,这个小伙叫赵有石,帮入挑脚到修文后回老家黔西的,见红军赶来想躲避,由于红军来得太快没来得及避开。红军见赵有石空得破破烂烂,粗脚大子地知道是个贫苦农民。便问:“你知道铁索桥在什么地方?”赵有石不知来人底细,只随门应付几句就想走。红军飞越铁索桥

1936年正月,正是人们过春节时。红军来到鸭池河边,站在岸上看见滚滚乌江水,两岸刀劈悬崖,正为过江发愁。远处来了一个小伙子急急忙忙地赶路,红军并迎上去,这个小伙叫赵有石,帮入挑脚到修文后回老家黔西的,见红军赶来想躲避,由于红军来得太快没来得及避开。红军见赵有石空得破破烂烂,粗脚大子地知道是个贫苦农民。便问:“你知道铁索桥在什么地方?”赵有石不知来人底细,只随门应付几句就想走。

红军问他:“你见过红军吗?”

赵有石说:“没有见过,只听说去年红军到遵义打富济贫,穷人都得到了救济。昨天我在修文听说红军又要回来了,穷人们高兴得很。”

红军对他说:“我们是红军,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

赵有石对身着便衣的红军上下打量一下后便问:“你们红军不兴穿军衣吗?”

红军说:“穿!我们是便衣前卫。”

这一说赵有石心里明白了,可又想心里发愁了。红军见赵有石转喜为愁,是不是有什么顾虑。赵有石说:“铁索桥有百丈高,两岸的路又生得奇,不说有保丁持枪把守,只要有一人拿把刀守住,你就是有千军万马也休想过去。”

红军说:“请你带我们去看看再想法。”赵有石把红军带到靠桥不远的岩边去看,天已黑尽看不清对岸。正着急,忽见不远处树林里有一亮光,赵有石想起了这里住有人家,并带红军

朝着亮处走去,

到那家人窗前一看,屋里有个老太婆正在烫鸡,赵有石一敲门,老太婆忙把鸡藏在床底下后再开门放他们进去。

老太婆误认为他们是保丁,便求情说:“保丁爷,我家几天没有饭吃了,家里穷得如水洗……”

赵有石知道老太婆是被保丁吓怕了,便向她说:“老人家,他们不是保丁,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老太婆听说是红军,急忙拉开草凳,并往火里加柴,招呼红军坐下。

老太婆家姓甘,老伴早死,只有独生儿叫小冬去年帮人抬滑竿到遵义,正遇上红军打开遵义城,还拉他吃饭,送给他两匹永兴土布和几斤盐巴,还给他讲了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几多道理,小冬要不是为奉养老娘他早当红军去了。老太婆家受过红军的恩,知道红军是好人。便给红军说这些守桥保丁:“拿根‘吹火筒’(枪),到周围寨上捉鸡抢米,遇过桥人随便戴个帽子就把人家身上的钱搜光,甚至有件好衣服也不放过,有时也下人家板壁。硬是‘兵如梳,匪如篦,保丁宋了一下剃’。特别是那个郭区长更坏。”

红军听了,个个脸都气红了。一个红军说:“老人家我们就是要从铁索桥上操小路到大关后,明天迎接大部队在老街过鸭池河,杀死匪兵,活捉匪区长,为老百姓报仇。”

红军和赵有石说着要走,老太婆拦住了他们说:“慢忙,等我想个法,叫你们安安稳稳地过桥去。”老太婆带红军到了桥边,对岸的保丁在油灯下赌博,争吵声都听得清清楚楚,老太婆心里一亮办法来了。笑着说:“嗨!有办法,我来个‘钓鱼过桥’,你们躲在暗处最后看到我用火把一闪,你们就放心过桥。过桥时,先捡个石头,在拴铁索的岩石边敲两下,这是保丁们过桥的暗号。”说完老太婆回去了,红军们躲了起来。

忽然听到老太婆剁肉的“得得”声,夜深入静,声音特别响,保丁们说:“这些刁民,白天装穷,晚上偷做好吃的。”于是留下一人守口,其余顺索滑过桥来,朝剁肉响声处去了。保丁们一闯进屋,见老太婆将剁好的肉刚下锅,老太婆说:“这鸡是下午一个亲戚捉来送我的。”

保丁们对老太婆吼道:“不管你从哪里得到的,这鸡肉归我们吃了,怏点拿柴来把火加大点。”老太婆故意装作害怕样子,点起火把去拿柴,就利用这个时候,火把晃动了,红军们见火把晃动,知道过桥时候到了。赵有石引红军到了关口,捡起一块石头,在岩上敲了两下。对岸“咕噜、咕噜”响起来了,有人绞动车轮,赵有石抓住铁索、竹筒,淮知竹筒破了一个,怕红军不热会出危险,忙问红军:“你们有绳子没有?”一个红军解下腰上皮带递给赵有石拴好,坐上竹篼,滑过去了。守口的保丁问:“你们吃了,给我带点……”,说时迟,那时快,保丁已被红军推下了百丈悬岩,红军全部安全到了对岸。赵有石领红军操小路绕到了大关后与红军分手了,红军送了他两块大洋和那条皮带。红军走后,赵有石将那条红军皮带常拴在腰上,如遇困难,就摸摸皮带,一摸皮带劲就来了。

红军问他:“你见过红军吗?”

赵有石说:“没有见过,只听说去年红军到遵义打富济贫,穷人都得到了救济。昨天我在修文听说红军又要回来了,穷人们高兴得很。”

红军对他说:“我们是红军,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

赵有石对身着便衣的红军上下打量一下后便问:“你们红军不兴穿军衣吗?”

红军说:“穿!我们是便衣前卫。”

这一说赵有石心里明白了,可又想心里发愁了。红军见赵有石转喜为愁,是不是有什么顾虑。赵有石说:“铁索桥有百丈高,两岸的路又生得奇,不说有保丁持枪把守,只要有一人拿把刀守住,你就是有千军万马也休想过去。”

红军说:“请你带我们去看看再想法。”赵有石把红军带到靠桥不远的岩边去看,天已黑尽看不清对岸。正着急,忽见不远处树林里有一亮光,赵有石想起了这里住有人家,并带红军朝着亮处走去,到那家人窗前一看,屋里有个老太婆正在烫鸡,赵有石一敲门,老太婆忙把鸡藏在床底下后再开门放他们进去。

老太婆误认为他们是保丁,便求情说:“保丁爷,我家几天没有饭吃了,家里穷得如水洗……”

赵有石知道老太婆是被保丁吓怕了,便向她说:“老人家,他们不是保丁,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老太婆听说是红军,急忙拉开草凳,并往火里加柴,招呼红军坐下。

老太婆家姓甘,老伴早死,只有独生儿叫小冬去年帮人抬滑竿到遵义,正遇上红军打开遵义城,还拉他吃饭,送给他两匹永兴土布和几斤盐巴,还给他讲了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几多道理,小冬要不是为奉养老娘他早当红军去了。老太婆家受过红军的恩,知道红军是好人。便给红军说这些守桥保丁:“拿根‘吹火筒’(枪),到周围寨上捉鸡抢米,遇过桥人随便戴个帽子就把人家身上的钱搜光,甚至有件好衣服也不放过,有时也下人家板壁。硬是‘兵如梳,匪如篦,保丁宋了一下剃’。特别是那个郭区长更坏。”

红军听了,个个脸都气红了。一个红军说:“老人家我们就是要从铁索桥上操小路到大关后,明天迎接大部队在老街过鸭池河,杀死匪兵,活捉匪区长,为老百姓报仇。”

红军和赵有石说着要走,老太婆拦住了他们说:“慢忙,等我想个法,叫你们安安稳稳地过桥去。”老太婆带红军到了桥边,对岸的保丁在油灯下赌博,争吵声都听得清清楚楚,老太婆心里一亮办法来了。笑着说:“嗨!有办法,我来个‘钓鱼过桥’,你们躲在暗处最后看到我用火把一闪,你们就放心过桥。过桥时,先捡个石头,在拴铁索的岩石边敲两下,这是保丁们过桥的暗号。”说完老太婆回去了,红军们躲了起来。

忽然听到老太婆剁肉的“得得”声,夜深入静,声音特别响,保丁们说:“这些刁民,白天装穷,晚上偷做好吃的。”于是留下一人守口,其余顺索滑过桥来,朝剁肉响声处去了。保丁们一闯进屋,见老太婆将剁好的肉刚下锅,老太婆说:“这鸡是下午一个亲戚捉来送我的。”

保丁们对老太婆吼道:“不管你从哪里得到的,这鸡肉归我们吃了,怏点拿柴来把火加大点。”老太婆故意装作害怕样子,点起火把去拿柴,就利用这个时候,火把晃动了,红军们见

火把晃动,知道过桥时候到了。赵有石引红军到了关口,捡起一块石头,在岩上敲了两下。对岸“咕噜、咕噜”响起来了,有人绞动车轮,赵有石抓住铁索、竹筒,淮知竹筒破了一个,怕红

军不热会出危险,忙问红军:“你们有绳子没有?”一个红军解下腰上皮带递给赵有石拴好,坐上竹篼,滑过去了。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问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我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多种多样性。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多功能性。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