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东坡肉的来历(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七月网268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东坡肉的来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东坡肉的来历(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扩展资料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东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主要食材:猪肉;分类:浙菜,川菜;口味:咸甜、香糯

东坡肉食材:精五花肉600克,大枣6个,小香葱300克,姜20克,黄酒500ml,冰糖20克,白糖10克,红烧酱油100ml,盐3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坡肉

关于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最早发源是四川眉山,那时候还不叫东坡肉,叫做回赠肉,为徐州的东坡四珍之一。回赠肉最早是因为苏轼赴任徐州知府,亲自参与抗洪活动,最后城民们为了感恩他于是制作了回赠肉给送给他,,最后苏轼亲自指导家人,把这个回赠肉红烧,大家都觉得味道非常好。

事隔3年后,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自己开荒种地,命此地为东坡居士,他自己也烹饪红烧肉,并把烹饪方法记录于《食猪肉诗》中,于是大家都把他的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

东坡肉的制作技巧

成品做出来的东坡大肉具有薄皮嫩肉,软烂而爽,色泽红亮,酥烂而形不碎,并有陈皮豉汁的芬香。

1.肉料的选取要肥瘦均匀。

2.肉料要经过炸制去掉油腻。

3.蒸制的时间要够才能达到软烂而爽,肥而不腻,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的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坡肉

东坡肉的由来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扩展资料

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做食材。

成菜后,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选购时,粘连在一起的猪肉不要买。包装袋中冰晶多的不要买。置于冰柜外层的不要买。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东坡肉的来历和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