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端午节的文章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七月网1850

关于端午节的现代散文名篇有哪些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的文章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这篇《端午的鸭蛋》则充满了“江苏味儿”。“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送符送扇”、“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抹王字”、“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端午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所提及。还写了他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也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林海音《我的童玩》—

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写了许多童年时候的玩耍,其中就包括在端午时候的缠粽子。她在文中这样写道:“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这样的端午节,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沈从文《边城》—

《边城》中有着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从一开始,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的独特的端午风俗了;所有的戍军长官也一起与民同乐,早早地围在税关前看热闹,并派遣士兵将大鸭子缚上红条放入水中,一起嬉戏。还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

边城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将我们引入那纯朴原始而美丽的湘西,去感受那浓浓的情谊,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

苏童《祖母的季节》—

苏童一直以来在文坛以颓艳、衰败的情调著称,但《祖母的季节》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她写到:“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青色的粽叶、清泠的湖水、淅沥的雨声等意象冲淡了原本绵密、浓艳的氛围,留下了苏童对祖母的思念。

写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前都要挂艾叶,还可以吃香喷喷的粽子,为大家分享了写端午节的散文,欢迎借鉴!

写端午节的文章1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写端午节的文章2

端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节,在民间,它的风俗之重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人们游山玩水的大好时光,久居市井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涌上郊外的山头,尽情享受怡然自得的大自然恩宠,久而久之形成了百姓苍生心理上得到放纵的寄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每年的夏历五月五日,相传是纪念徇节汨罗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中国的诗人又将这一天定为诗人节。百姓怀念屈子,倒不是从《楚辞》、《离骚》中读到了特殊的意味,而是钦佩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风亮节,欣赏他勇于牺牲奉献的无畏品质。民众只会记住造福苍生的先驱者,并把朴素的情怀化为自己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至于那些鱼肉乡邻的恶少,就算在生之年风光发迹,极尽无所不能的奢华,几十年短暂的尘嚣一过,便会失去在人们心中最轻浅的记忆。端午节的习俗最先在湖南省的汨罗江岸兴起,据说人们为了不让水族侵扰屈老先生的遗体,擂鼓划舟驱赶恶鱼,并用糯米做成的美味食品去饲喂鱼虾,祈求让他们心中的英灵长此安息,渐渐地,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随同屈子不羁的桀傲精神传遍了全国。楚国时期一段回肠荡气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活了两千多年,相比之下,纵然是帝王将相,“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忘却都会是黯淡的悲悯。

民间纪念端午节还由来于另一个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救丈夫许仙,不惜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赶往仙山绝地去盗灵芝草,由此感动神祗,续了一段艰辛曲折的奇缘。当然神话终归是神话,表达的也只是人们赞美浓情厚义的善良愿望,不过喝雄磺酒,插艾蒿菖蒲的习俗倒值得考究,国人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消灾避难联系在一起,图的是过宁静和美的生活,从一个民俗甚至可以反映出国民的思想境界。

一种时尚流传久了就会夹杂与之无关的内容,后来有人又将端午这一节日补充进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百草皆可入药”的讹传又蔚然成风,进山的.人们无止境地索取各种不知名的药草,用来医治奇形怪状的顽疾。这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愚蠢,尽管始作俑者的出发点未必都是想害人,但在一个民众相对蒙昧的国度,盲从历来都是贻害苍生的罪魁祸手,更何况人间尚有祸国殃民的异端邪说,值得每一个清醒的意识去时刻警惕。

到了端午节人们就匆匆进山,有的甚至从天一见亮径直游到天黑,民间称作“游百病”,意为端阳一游,百病消顿。运动能增强人体抵御疾病的机能,这是人所共识的真理,但如果闲坐久了,仅靠一天的剧烈运动,想必会是适得其反的事。再加上不良饮食和酗酒,疾病究竟离我们又有多远?人生确实有很多时候是在花了开销引来痛苦。不过,适度地游上一游倒是件很惬意的事,平素慵懒惯了,找个理由放旷一番,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籍口了。

我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都还是争取到郊外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并对屈原不朽的灵魂作一次潜心的瞻礼。为大众谋福利是我永生的追求,忧国忧民其实也就是一种主人公的态度,在我从小吟诵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里,那种公德意识一样具有强劲的牵引力,教我不泯、向善、追求,并把才能和智慧回馈于社会,反哺给滋养我成长的生命之根,我想这也是屈原用惨烈来写就的精神实质了。端午节,这个道德与良知对撞而生的历史清音,永远激励着每一颗乐于忘我奉献的心灵,从虚妄走进完美和充实。(

写端午节的文章3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写端午节的文章4

在这骄阳似火的夏天,又一个端午节飘着淡淡的香草味和糯米香味悄然而来。你看,这街道两旁人们用木架挂起来的花花绿绿的楚楚五彩缤纷,一束束花花绳像戏曲里武将们的胡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孩子,在卖荷包(我们这里叫楚楚)的摊位前慢悠悠地逐个看去,摸摸这个,瞧瞧那个,孩子一会儿要蝴蝶,一会儿又要紫葡萄,妈妈只是微笑着跟在后面。

每年到端午节这天,便早早起床,赶到沿街临时搭建起来的一溜烟帐篷下,在一个个用铁架子支起的冒着青烟的油锅前买十几个热油糕,在老农的担子里买几个还冒着热气的绿粽子,再捎带上一束艾草、十几颗牛心杏,算作是端午的早餐。而每每此时,时代仿佛又回到遥远的过去,回到那种日子虽然贫穷,但却充满着无穷的温馨与乐趣的日子。

大西北的陇东,每年端午的时节总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麦子开始收割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端午的粽香是淡淡的甚至陌生的,那时顶多由奶奶煮一锅放了红枣的米饭,每人一碗。妈妈为我们姐弟几人捻几根花花绳,戴于手腕,绣几个楚楚,挂于胸前,我们便兴高采烈的在运送麦捆的乡间小道上招摇过市,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至今思之,那浓浓的麦香和布谷鸟的叫声还在记忆里久久回荡。

如今,那份儿时节日的情愫已被成长的年轮消磨得如同清水般平淡,只是感觉每年此时的楚楚依旧琳琅满目,粽子依旧清爽可口,太阳依旧炙热似火,麦浪依旧随风翻滚,布谷依旧尽情欢唱。

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大,我才知道端午节原来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大夫曲原演变而来的。当年的他满怀报国的一腔热血在绝望中抱石纵身一跳,长衫飘飞,在汨罗江上画了一条凄美的曲线,把文人的峥峥风骨和慷慨雄姿,永久地写进历史,写进世世代代人们的记忆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颗赤诚的心,一个纯洁的灵魂,一身爱国的情结,投向了奔流激荡的江水,让他的壮志,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一腔热血和他清廉的躯体一同沉入江底,让“混浑的世界”和“沉醉众人”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吧!

我不是文人,也不能枉自揣度和评价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心胸和境界究竟有多高,但他的那种与自己的国家而同生共死的精神,却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及觉悟若因他这一跳而唤醒,那他生命的意义岂止是伟大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嬉笑贪玩的孩童、花花绿绿的香包,很难将这盛世的繁华与悲壮的历史联结起来。也许,如今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太过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至于不敢用道德直面古人。

生活在继续,历史在延伸,端午节还在一年一年的过,但我觉得,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铭记历史的灾难与民族的悲伤,为官者清正,为民者拥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生活才能长久的幸福。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欢迎阅读借鉴。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1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棕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棕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棕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2

端午节还没有到,就看见大街上卖货郎挑着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香包、香囊、五色线的手链、朱砂牌等等,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节日的气氛悄然而至,不由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在我小的时候,过端午就是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那时候我就会有新衣服穿,新玩意戴,还会有好吃的!哈哈,想想都幸福。那时虽然我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甑糕,还有五色线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会有,好玩,开心。

我小时候病多,又是家里的独女,更是老婆婆、姥爷、奶奶的宝贝。所以端午节他们都很重视,端午节前两三天奶奶就开始准备了,到村卫生所,几毛钱买一些,雄黄,香料,还有艾叶粉什么的,她去我就跟着去,回来还能带一块洋糖吃,一边往回走,我一边问奶奶“雄黄是什么,香料做什么用,艾叶粉有什么作用。”奶奶就会说,天气热了,虫子多了,你喜欢睡门套地,凉快,有了这些,虫子就会绕着你,不咬你。当时的我稀里糊涂听得不是很明白,反正大概就是驱虫子的药吧!回到家里,我奶奶就把平时准备的碎花布红布都准备好!开始做香包平安牌什么的!只见奶奶把布一剪,捏在手里,放点我也不知道是香料还是雄黄,然后拿针不知道咋缝的,东折一下,西缝一下,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棉骨朵就做好了,就这样,一个上午就可以做一二十个,然后用五色线串起来绑在我手腕上,奶奶看上去好是满足,接下了,我的香包,朱砂牌,一个不少都做,真好。我脖子上手腕上脚环上的,还有衣服扣子上都有,把我打扮得很花哨,浑身香气满满。

把我弄好了,奶奶就开始做端午饭:甑糕。奶奶拿来好多枣,放在水里,又放点碱面,说枣能洗干净,再用清水一洗,然后放在锅里蒸四十分钟就好了。接下了就开始煮江米,奶奶说,一碗米,三碗水,等水开了放米,这要不停地搅拌,不能让米粘锅,直到米煮得粘粘乎乎就可以了。然后找个盆子,舀一勺米铺平,放一层蒸好的枣,一般铺三层最好,再放在大锅里蒸一个小时就好了。奶奶边说边做,很是利索。当时我就很想吃了!香香的!甜甜的,真好。

那时候每年端午节,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奶奶常说,过了端午,再把棉衣送,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就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奶奶说,过了端午节就是真正的夏天了!天气就不会再冷了,棉衣就可以洗洗放柜子里了!就可以穿单衣服了!你每年都长高,所以你呀,每年都会穿新衣服。每每这样说,我都高兴,因为,奶奶早都给我准备好了!花肚兜,花裤子,花短袖,呵呵!真好!现在的端午节,虽然过的比以前好,祝贺的短信比比皆是,甑糕,粽子,香包,朱砂牌比以前的都好,随时都可以买到,而且从做工到口味,都比以前的精致,口味也多元化了。可是我就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有着浓浓亲情的味道了!唉!想了半天,原来是没有了疼爱我的奶奶,还有一些已故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