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意思)

七月网4430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哪首诗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意思)

全文内容如下: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八月十五月色正好,不管是茅屋还是楼台,何况我处如同蓬莱。此时风咮堂前的野桔正香,而剑潭桥边的荷叶也衰败枯萎了。

到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水最大也是天下最壮观的,此时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

可惜,我们难得聚在一起,在这般的美景,在这般的旅行,却不能两者兼得呢?希望试官能加快审核考卷,门外的学子们正颠着脚盼望着呢。

扩展资料

作品注释

①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

②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

③或言杭州无此桥,疑指作者故乡某处。

④指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日潮最大,俗称这天是“潮生日”。一直到现在,旧历这一天,还是观潮的日子。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意思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意思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少有的壮阔景观。

出处:出自宋代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原文摘录: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原文翻译:

八月十八日潮最大,这天的景观是天下都无法比拟的。鲲鹏击水三千里,像军队直捣十万敌军。各种各样的旗子时隐时现,黑色沙子白色的浪花相互吞并。人生分分合合自古都是正常的,此时此景怎么可能兼顾呢。希望催试官赶紧连夜看试卷,门外的未仕的士子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等考试结果。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哪里

1、出自宋代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2、作品原文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3、白话翻译: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1、本文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2、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3、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