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和珅恭王府(恭王府)

七月网350

和坤府为什么叫恭王府

和珅府叫“恭王府”是因为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欣接收之后改的名。

和珅恭王府(恭王府)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欣,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在这块位于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上,元、明两朝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就连皇帝也来此礼佛上香。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该寺院才逐渐荒废,沦落为明朝廷的供应厂;清朝入主北京以后,在这里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内务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和珅住在恭王府的哪里

在恭王府里,和珅住在嘉乐堂。嘉乐堂是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

恭王府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和珅居住时这里被称为“和第”,被抄家后赐给庆郡王永璘,后由于庆亲王的孙子奕劻世袭降低为贝勒,由内务府收回,后于咸丰年间赐予奕䜣作为府邸,称为恭王府。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学士和珅奉旨建此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赐封此宅邸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和珅家为什么叫恭王府

恭王府是目前现存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

恭王府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府第。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邸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邸宅入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磷,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

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

中路前部是面阔3间的大门和面阔5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是恭亲王奕折的起居生活用房;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点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东西长160米的40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雾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苹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园内建筑分中东酉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