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和戒台寺在哪
在北京,寺庙建筑是非常多的,但提到潭柘寺和戒台寺则很少有人不知道。潭柘寺以其年代久远,建筑规模宏大而居北京现存寺庙之冠,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戒台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制高,规模宏大居全国之冠。由此,潭柘寺和戒台寺久负盛名。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风景优雅的潭柘山腰,为九峰环抱,距北京城有45千米。该寺始建于晋代,原名嘉福寺,自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更名龙泉寺;金代称大万寿寺;明代则又复改名为嘉福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则改名为岫云寺。潭柘寺乃该寺之俗称,因寺后有龙泉,山间有柘树而得名,并流传最广。潭柘寺历经诸多朝代,历代对其都有重修和扩建,现有建筑则多为明清两代的遗存。该寺占地6.8公顷,殿宇雄伟,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使游者流连忘返。
潭柘寺的建筑可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其中路由南向北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厅、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万岁宫、太后宫。这一部分由庭院式建筑组成,万岁宫和太后宫为清代皇帝的行宫;西路为楞严坛、戒坛、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大悲坛和写经室,均为寺院式建筑。在潭柘寺的后山上则有龙潭,在寺外还有安乐延寿堂、明王殿、歇心殿、西观音洞和上下塔院分布。
潭柘寺以潭和柘树闻名,但现在在山上的柘树数量并不多,在寺门前的牌楼西侧有几株柘树,是保留下来供游人观赏的。柘树属桑树科,树叶可养蚕,夏季开花,雌雄异株,果实可食,亦可酿酒,皮及根可入药,其木质坚硬,为珍贵的木材。过去潭柘山上柘树很多,现已基本绝迹。主要景点介绍如下:
山门:门额刻有康熙皇帝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六字。
天王殿:为入山门后第一殿。殿正中为弥勒佛,两侧为四大金刚,身后为韦驮菩萨。弥勒是古梵文的译音,意为慈氏,弥勒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宝殿:为寺内最大的殿堂,连两侧的建筑也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前挂两块匾额,上匾额为赵朴初手书“大雄宝殿”,下匾额则为乾隆皇帝手迹“福海珠轮”。大雄宝殿大脊两端各有一大型琉璃鸱吻,鸱吻上各系黄色鎏金鸱带,据传乃康熙皇帝所赐。
毗卢阁: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两层,两侧有扶梯通往楼上。高15米,登上可俯瞰全寺远眺群山,毗卢阁下层供五方神: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为智慧之神;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为主宰事业之神;正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是大日如来之意;第四尊为东方阿閦(chǔ)佛,为觉性之神;第五尊为南生佛,主福德。现殿内展有关于潭柘寺历史的有关史料、碑帖及出土的一些文物。
流杯亭:位于寺内东路行宫院中,为一组别致的古建筑。又名猗玕亭。其亭之横匾“猗玕亭”乃乾隆手书。亭的台基中是汉白玉雕刻的水道,北看似虎头,南看似龙首。水道宽约10厘米,引泉水入槽后,水从曲折的水槽流出,若将酒杯放于槽内,酒杯随水漂流使人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可取杯饮酒。这种饮酒的方法沿袭汉魏“曲水流觞”的习俗演变而来。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处,除潭柘寺外,中南海的中海岸,名叫流水音,恭王府的萃锦园、故宫宁寿宫花园内碧螺亭还各有一处。
戒坛:是出家的佛教徒受戒之地,又称戒台。该寺内戒坛为汉白玉制成的品字形坛,其上置一尊木刻释迦牟尼塑像,该塑像为寺内唯一的一尊木质塑像。该寺戒坛主要是比丘(又称和尚)受戒的地方。
观音殿:是西路建筑之一,为全寺建筑的最高点。殿内供奉一尊观音菩萨像(观音原为观世音,因避唐朝皇帝李世民讳,故称观音)。殿前有清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横匾,殿内有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的拜砖。妙严公主笃信佛教在此出家,每日进殿顶礼膜拜,时日既久,所站之处一块砖被站出了深30厘米的脚印。1592年,明万历孝定太后曾将此砖带回宫中玩赏,后送回寺中。因原砖已毁,现展出的为复制品。
帝王树:毗卢阁前有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为帝王树,西为配王树,高约30米,需6人合抱,传为辽代所栽,至今已逾千年。相传帝王树之名是乾隆皇帝命名的。后来在西面与帝王树相对又植了一棵配王树,传说清代每有一位皇帝即位,此树就从根部长出一新干,故名配王树。
文殊殿:位于观音殿东,殿内供一尊千手千眼佛。佛像有4头10脸(正面4个,左右各3个)40条胳膊,正面6条大臂,两肋各16条小臂,每只手都持有法器,并在手心中都刻有眼,十分精美。
玉竹林:潭柘寺玉竹林非常奇特,其竹由下而上每隔一节即有一道黄和绿色垂直线条,人们称绿杆黄线为“碧玉镶金”;黄杆绿线为“金镶玉”,也有人称为“金丝挂绿”。
龙王殿:该殿位于观音殿西,在殿的廊檐下悬挂一条石鱼,长1.5米,重约75千克,制于清康熙年间。原品在“文革”中被称为“四旧”毁掉,现存为复制品。
塔院:在寺前分为上下两处,有自金至清各代所建和尚塔共72座,时代不同,风格各异,既具观赏价值更具研究价值。
龙潭:龙潭位于寺后集云峰下,距寺约1千米。旧时潭里泉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止,现已干涸。由潭柘寺至龙潭,沿途还有观音阁、歇心亭、海蟾石、烟霞庵等景点。
万岁宫:位于流杯亭东部,亭南为太后宫。乾隆皇帝每到该寺都住在这里。现还保存有乾隆宝座。
?戒台寺戒台寺坐落于京西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占地面积4.3公顷,距北京市区35千米,是京西又一座闻名全国的寺庙建筑。
名为戒台,这肯定与受戒有关。不错,戒台寺中有我国规模最大的戒台。和该戒台齐名的还有杭州昭庆寺和福建泉州开元寺中的戒台,被称为中国三大戒台。所谓戒台是指佛教寺院向佛教徒传授戒律的地方,戒律是佛教徒的生活准则,一旦受戒其戒律是不容许违犯的。佛教徒受戒称为“三坛大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之分,表示三种规格和等级,沙弥戒律共有10条;比丘(又称和尚)戒律有250条;菩萨戒律则分为10重48轻。戒台寺有我国最大的戒台,是我国佛教界受最高等级戒律——菩萨戒的地方。
戒台寺现存戒台高3.5米,呈正方形,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台座共分三层。戒台上为莲花座,释迦牟尼坐像和10把沉香木椅。戒台四周原有数百戒神,现存戒台为明代遗物,四周雕有莲花花瓣、祥云等图案,台上10把沉香木椅为当时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北京京西戒台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时称聚慧寺,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辽咸雍五年(1069年)高僧法钧来此开坛讲授戒律,在寺内建了一座大戒台,故有戒台寺或戒坛寺之名。在五代时该寺曾被毁,明正统年间重修,改名为万寿禅寺。明英宗时曾敕令如幻大师在此说戒,所以寺之原名被人所淡忘,戒坛或戒台寺之名得以流传下来。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对该寺进行修缮扩建,现存建筑大多是那时修建的。
戒台寺整体建筑布局为坐西朝东,其南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三仙殿和九仙殿,大雄宝殿为正殿。北轴线上有明王殿、戒台殿、五百罗汉及财神殿等。其主要景点有: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罗汉塑像。
千佛阁:原有上下两层大小像千余座,故称千佛阁。现仅存殿基。“文革”期间,戒台寺内神像作为“四旧”均遭破坏,20世纪80年代戒台寺重新修缮时又重塑了神像。千佛阁经北京市领导批准,因其危险决定将其拆除,那是1964年的事了。所以重塑神像时千佛阁不在其内。
观音殿:殿前白玉石栏杆上有十分生动的石狮。
墓塔:戒台寺大雄宝殿北有两座辽代砖塔,为法钧和尚的衣钵塔和墓塔;寺内还有月泉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寺外,因月泉和尚曾在寺内任过方丈,清末时,寺内方丈将塔移至寺内。出寺门向西,在极乐峰下有明代马鞍山护国宝塔;另有建于明代的鹅头禅师塔。
和尚墓地:位于寺之东面,碑冢行列,松林幽静。
牡丹院:位于千佛阁与戒台之间,为江南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乾隆曾带后妃避暑于此。
极乐峰:位于戒台寺后方,有太古洞、化阳洞、庞涓洞等,为岩溶(喀斯特)洞穴,古人称此为“一峰耸奇秀,树里诱人行。”
戒台五松:对潭柘寺和戒台寺的评论,古人曾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戒台寺以松名,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一树是一态,巧与造物争”。寺内之松有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抱塔松,被称为戒台五松。各松各具特色,以活动松为例,此松高9米,“牵一枝而动全冠”,如受风袭,天籁有声,故名活动松。此处如你游历,不妨亲临目睹戒台五松的风姿。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写过一首《马上望戒坛》的七言诗:“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即此相看如一梦,固缘还欠戒台松。”由此可知戒台五松已闻名久远了(见照片8)。
北京戒台寺在哪里怎么去交通攻略
北京戒台寺是一座极具历史的佛教庙宇,据说这里香火一直很旺盛,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礼佛,成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交通指南和地址信息。
北京戒台寺在哪里?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108国道戒台寺
戒台寺怎么去?戒台寺公交车:从北京西站坐890路在永定镇何各庄下车换乘948路在戒台寺下车
自驾车:走莲石路,北京西站向西,一直向西至石门营环岛,左转经108国道即到戒台寺
门票价格:45元/人
北京戒台寺介绍戒台寺尤以松树出名,“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寺院建筑格局独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东,中轴线直指距离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
从千佛阁遗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牡丹院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它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巧妙融合。
寺内的戒坛,其规模是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坛”,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高等级的受戒之所,虽历尽沧桑,仍保存完好,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山门殿为南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四角挂有风铃,门额上挂“山门殿”
斗子金匾,殿内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与其相背为泥质漆金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侧为伽蓝殿,右侧为祖师殿。
千佛阁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整修。1965年因年久失修,经北京
市政府批准落架保护。千佛阁原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
宽27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门额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匾额。门内楹柱上有乾隆手书——“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
的楹联。
阁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两侧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每龛内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计1680尊。
戒坛大殿位于戒坛院内。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鎏金宝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分布。中间一个高约5米,四周四个较小,殿顶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圆下方,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树精进幢”的匾额,横枋内侧挂有清康
熙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井内级深分为上下两层,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
九龙护顶”。
戒坛设于西北院,为高3.5米的汉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环坛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坛上供奉释伽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该戒坛为明代遗物,与杭州昭庆寺、
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漆金大匾,上书“选佛场”三个大字,为袁世凯手书,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门内横舫上则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树精进幢”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亲笔的“清戒”二字匾额,可见数朝对戒台寺感情之深,着力之重,不仅如此,戒台殿内的113尊戒神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那113尊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顶盔贯甲,有的仙风道骨,却一个个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北京门头沟戒台寺怎么去+交通攻略
北京很大,景点也是非常的多,想要都了解那还是真的比较有难度,本篇小编跟大家说的这个景点可能很多朋友没有怎么去过,快来看看怎么过去吧。
北京门头沟戒台寺交通指南交通
①地铁: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A口出,换乘931、948路直达
②自驾:
1、沿阜石路向西——双峪环岛向南——石门营环——108国道7km即到
2、自西客站沿莲石路向西——卧龙岗——石门营环——108国道7km即到(2、3、4环有进出口)
3、长安街西行——首钢厂东门右行——石景山立交桥左行——双峪环岛向南
门票45元/人,学生等22元/人,军人、65岁以上老人等免票。戒台寺、潭柘寺联票80元/人,只能在潭柘寺购买
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景区简介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和戒台殿。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
周边景点(门头沟):潭拓寺、双龙峡、定都峰、八奇洞、京西古道、京西十八潭、灵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