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作者是谁
《蜀道难》的作者是唐代李白。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李白离开蜀地初次到长安,与贺知章会面,李白拿《蜀道难》给贺之章欣赏,贺知章还没读完就已多次赞叹,赞叹李白“不是人世的人,简直是天上太白星的化身!”誉李白为“谪仙”,并解下身上所配的金龟换酒,一起欢饮大醉。
赏析:
此诗以蜀地方言感叹词“噫吁嚱”起头,从时空两方面描绘蜀地交通的艰难,历数传说时代帝王蚕丛、鱼凫到秦王开辟蜀地“地崩山摧壮士死”的悲壮,夸饰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的艰险。此诗风格,笔势纵横,后世喜好奇险风格的作家如任华、卢仝纷纷有仿作,然而皆不及此诗的成就。
蜀道难的作者是谁
巜蜀道难》新解
本人经三星堆最新6坑出土研究,给出《蜀道难》新的理解。今天对于三星堆探迷,夏朝溯源,古诗背景理解,及正确地古文翻译,均有很大的作用,特分享如下。
(背景:三星堆亡国祭祀祖器坑出土,牵出一段沉封千年的夏朝灭国史,商汤王灭夏后,欲"迁夏社"不得,只得在中原另建的典故。而唐朝李白,他是一部分知情人!此尚待三星堆后续考古实据验证。)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因此《蜀道难》应该是李白31岁时,在开元十九年间(公元731年),李白在长安城被权贵压迫排挤,仕途无望,被迫离开了长安,一路上深感官场政治血腥黑暗,心情极度愁闷时所作。)
《蜀道难》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谈及此非常非常危险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起蜀道以及古蜀历史,那比登天还难,古今都难度不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传说古蜀国第一代国君叫蚕丛,及后还有国君叫鱼凫,虽然民间留下了他们的一些传说,但是古蜀国从开国至先秦之前,古蜀历史一片空白!)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国历史自古悠久,只是在先秦时因秦灭蜀,古蜀国的历史才被人为地隔断联系!)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说古蜀国历史被隔断,但是蜀地与中原的联系一直都在,而太白秦岭与西蜀峨眉山连通中原的古蜀道自古都有。注:仔细品,再品...)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年古蜀国"五丁开山”修建了古蜀栈道,用壮士生命换来的联系,就如天梯与石栈紧紧钩连着一样,从来不曾被隔断过!)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道向上,如六龙般盘旋山间,回转如“日”,直通天际)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向下,顺山涧溪水,冲波逆折,回转如“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真的是,黄鹤难飞渡,猿猴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满布青苔的泥泞山道,是如此的狼藉不堪。古蜀栈道依山崖而建,百步九折相当难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下来仰视星空,西南蜀的方向,参井两颗星星如泪珠般在夜空中闪烁哭诉,悲惨的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不得不扪心抚胸,悲痛得直喘不过气来,内心中禁不住发出一阵阵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唉呀~!我李白自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从三峡出蜀,沿江而下历经洞庭湖折返往西,来到唐朝都城首都长安,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31岁),仕途坎坷,官场难进,世俗权贵犹如山岩般难以高攀。不知道,好久才能衣锦还乡,回到我的故乡啊!(李白小时候在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长大,现有李白纪念馆)注:因仕途失利和时局动荡,李白一辈子未入仕途,也再没有回归过故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透过古老的树林,远远听见鸟儿悲号的声音。原来是一对刚刚幼鸟夭折的雌雄鸟儿,一雄一雌前后绕着林间徘徊盘旋,鸣叫着不肯离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鸟那哀怨的鸣叫声,在凄凉的月夜下彻夜长啼,哀愁的气氛充盈了整座空旷的深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情此景,再联想到官场血腥黑暗,古蜀国的灭国真相,实在是太惨啦!!!让人一听就脸青色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山雄伟奇状,群山连绵不绝,山峰高耸入云,犹如离天不足一尺。千年的老松,那干枯遒劲的树干,倒挂着倚长在山崖绝壁之上。)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湍急飞泄的瀑布,那股股水流争相喧闹,互相撞击着,从崖上飞流而下,落入潭中,水击岩石,砯砯的声音,如万壑鸣雷般炸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真的是,太险啦!这世上不会比这蜀道、官场更险的了。既然蜀道、官场如此之险,为何还是有人不畏艰险,离蜀出门求官远行呢?说来,我这辈子就是自找苦吃啊!~)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还有那扼守在蜀道咽喉之处的广元剑门关,通关石梯陡直而狭长,城阁高高耸立在夹山之间,是那么的高峻与不凡。整个城关非常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感叹:蜀道、世道,社会是如此的险恶啊!!!…可惜我李白自认为才高八斗,潇洒不凡,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虽才华横溢却报国无门,多么想化身为那剑门关啊~!)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一旦时局变动,官场震荡,则不管是之前提拔守护你的人,又或是历来与你政见不和的人,为己私欲与明哲保身,都会变成豺狼虎豹,翻脸无情地排挤和打压你。)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在唐长安朝廷中当官,就如身处这蜀山之中,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规避长蛇,官场血腥黑暗真的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呀!)
(不禁联想起历史上古蜀国的夏桀、商纣、西秦灭蜀三次改朝换代,正如豺狼般血腥残暴,杀人如麻。...这就是真相!!!)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遥想当年,初出蜀时经过锦官城成都,比起现在那是要逍遥快活得多呀!那一段真的是一辈子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啦。看来,当官不成,不如还是早点回归故乡的家中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侧转身去,向西远望长安城,25岁离家出蜀,怀着幼时当大官的志怀理想,历经6年的仕途艰辛,真如蜀道一般,比登天还难!真的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长叹一声,何时才能衣锦还乡啊~!)
(感叹:怀古忆今,感同身受!岁月蹉跎,人生真难~啊!
~今天这段古蜀空白史,依然是真难啊~感慨!)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此"西”,侧身西望长咨嗟!,即西秦。此“绝",即古蜀空白史)
前因:《华阳国志》:"蜀王与秦惠王遇。遣石牛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
古蜀国自三皇五帝始,就一直是华夏族正统。黄帝时期就与黄帝以及子孙通婚联姻,参与华夏国事。因此,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
后果:秦灭蜀国,留下一片古蜀空白史。
《华阳国志》:(秦)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夏)桀、(商)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
这就是古蜀国历来正统,因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而被记恨灭国,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并且夏、商两朝末期三星堆两次掩埋,秦之前两次古蜀国战乱的历史记载真相。
古人写诗,尤其是大诗人李白,讲究情景融合,山水叙事,有感而发,品格高雅。一般均有浓重的时代背景和文字后面的人生故事!
后记
《蜀道难》李白创作于何时?
结合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应该是创作于仕途失败,离开长安的时候。那么,李白一生前后曾经两度离开长安。31岁时和43岁时。
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31岁,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43岁,供奉翰林院陪侍唐玄宗赋诗纪实不足两年,因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
那究竟是31岁,还是43岁呢?
唐朝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显赫。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如果唐朝孟棨记述为真,则李白应该是在735年结识贺知章之前,即公元731年31岁离开长安时路上所作。这一时期,李白穷困潦倒,自暴自弃,处于心情极度苦闷之时,之前经历了遭人谗谤,上书自白,多次结识权贵,遭人所拒的多重打击,甚至还一度起了隐居之意。
但是,虽然身处逆境,李白仍然具有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谪仙那出尘的气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象着终有一天会化身为剑阁,身居要职,为国效力,衣锦还乡!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532112
蜀道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一说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李白父亲名叫李客,李白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蜀道难》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三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于是,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上一段丙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3]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