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邱县霍邱铁矿()
霍邱铁矿位于霍邱县西部、淮河以南的平原区,属全隐伏大型铁矿。其范围北自淮河南岸,南至马店乡的重新集,西自桥台—花园—冯井—四十里长山东侧一线,东至王截流—代店—高塘集—何家圩子一线,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为3—6公里,面积约160平方公里;自北而南由周集、张庄、李老庄、范桥、草楼、周油坊、李楼、吴集、重新集等9个大、中型矿床组成。
矿区目前仅有周(集)—长(集)公路(105国道)经过,向北过淮河至阜阳,向南可通霍邱、六安等地;北部有淮河可通航小轮船,顺河而下可到淮南、蚌埠。
霍邱铁矿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合肥坳陷西部边缘平原区。矿区西边皖、豫交界的四十里长山有震旦、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其余均为广泛的第四系(厚自40—200余米)覆盖。勘查证实,铁矿体产于新太古代古老变质岩系中,为铁硅质沉积建造受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即通称的“鞍山式”铁矿,有磁铁矿石和镜铁矿石两类。磁铁矿石主要产于片岩、片麻岩岩层中;镜铁矿石(或混合型)主要产于片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岩层中。其原岩建造相当于细碎屑岩—粘土岩—铁硅质岩—碳酸盐岩,代表一次海进沉积旋回。沉积环境,从原岩建造和矿层特征看,属浅海相沉积,铁硅质以胶体方式沉淀。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古陆,也可能与海底火山活动有间接关系。矿体规模及基本特征如表3-1。
矿石物质成分,磁铁矿石主要为磁铁矿,次为少量—微量赤铁矿、钛铁矿、穆磁铁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李老庄矿床少部分矿石为菱镁铁矿、蛇纹石、白云石),次为角闪石、铁闪石、透闪石、黑云母、石榴子石,部分矿石有阳起石、透辉石,极少量白云母、绿泥石、蓝闪石、直闪石。镜铁矿石主要为镜铁矿、磁铁矿,二者可互换主次或单独或混合产出,次为少量—微量赤铁矿、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少量黑云母、阳起石、铁闪石、透闪石,时有透辉石、绿泥石、蓝闪石、白云母。矿石中含少量—微量硫化物,常见的有黄铁矿,一般分布较普遍,偶见有黄铜矿、磁黄铁矿。氧化带中主要为次生氧化的假象赤铁矿、半假象赤铁矿,少量赤铁矿、褐铁矿。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如表3-2。
矿石伴生有益元素含量甚低,无工业意义。有害杂质除硫、磷外,其他元素含量也很低,属低硫、磷的中—贫铁矿石。
霍邱铁矿的发现、勘查过程,首先是通过航空磁异常带,然后经过地面大比例尺磁法测量,圈定异常范围,查明异常的分布位置,分析异常特征,再经过钻探验证,从而发现了铁矿。整个过程凝聚了广大地质勘探队员的辛劳与智慧,是集体工作的成果。
1957年,地质部华北九○四航测队在本区进行1∶100万航空磁法测量、勘查储油构造、寻找石油时,在霍邱县的西部发现了近南北向磁异常带,编号为C—57—102。最大异常值为620纳特,梯度变化大,按200纳特等值线圈定异常范围,长约40公里,宽4—5公里,南起马店,北至淮河,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结论认为异常是由狭长的线型延伸的基性侵入体或含铁火成岩侵入体所引起,该侵入体极可能产于南北向断裂带中。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平均含量表表3-2
1959年,省地质局认为该异常带处于合肥坳陷西侧,基底有可能是古老变质岩系,具有寻找“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的前提,成矿地质条件较好。为此指示省地质局物探大队一○三队对C—57—102航磁异常进行地面磁法测量,比例尺为1∶5万—1∶2.5万,工作面积为614平方公里,其中1∶1万面积145平方公里。经过工作,圈出了周集、张庄、李老庄、范桥、大塘头、草楼、邓先小学、周油坊、李楼、李桂庄、吴集、重新集等12个局部高磁异常和一些低缓磁异常。(经以后的勘查工作证明其中的范桥—大塘头、邓先小学—周油坊、李老庄—吴集异常,分别属范桥、周油坊、吴集异常,故实际上是9个局部高磁异常)这些异常等值线的长轴方向除李老庄和范桥为近东西向外,其余均与航磁异常基本一致,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异常最大值为11000纳特以上(张庄、吴集),最小为1200—2100纳特(范桥、李老庄),其余异常为3370—5600纳特。通过地面磁测工作,进一步查明磁异常的分布位置、范围和特征,并推定由“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引起的可能性极大,其成果为寻找铁矿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据。
1959年下半年,省地质局以局总工程师严坤元为主的多数地质技术人员同意并支持对磁异常进行验证,以便了解异常性质。当时在皖西地区工作的省地质局三三七地质队(该队1958年成立,1962年撤销,1966年重新恢复;1990年后又被撤销,合并到省地矿局三一三队),根据省地质局的这一决定,队长苏波、技术负责人黄广球及地质技术人员殷延祥、洪侃、汪兴祥等,组织施工队伍开赴霍邱;他们根据地面磁法圈定的局部异常,首先选择了较好的张庄高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于孔深141米处见到了两层铁矿,最大假厚度为180米,从而查明磁异常确系沉积变质磁铁矿体所引起。张庄异常见矿后,三三七队即成立了霍邱铁矿工作分队,由黎有训主持技术工作。为了解其它主要磁异常的性质,于1960年元月对周集和吴集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也见到了同类型铁矿体。1960年下半年,省地质局为了加强铁矿勘查工作,调派地矿处陈克兴去三三七队任技术负责人。陈与分队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了已验证的3个异常见矿情况后,为解剖一点,指导全面,首先确定对见矿较好的张庄异常开展普查评价,对矿床中段以400×200米的网度进行3条剖面线控制,见矿情况很好。至1962年因全国工业战线进行收缩,三三七队被撤销,霍邱铁矿磁异常验证工作暂停,张庄铁矿普查工作也就此而止。于1962年上半年由黎有训、梁善荣编制了阶段普查地质报告,求得铁矿石储量6494万吨。从控制资料并结合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进一步工作还可增加储量,矿床规模可达大型。
1966年下半年,省地质局又重新组建三三七地质队进入该区,继续对霍邱地区磁异常进行验证和对铁矿开展勘查。队长苏波、技术负责人陈克兴和主要地质技术人员黎有训、潘呈麟等对该区铁矿地质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划,在对已验证见矿的吴集、周集异常开展普查评价的同时,为查明其它异常的性质,逐个进行钻探验证。自1966年11月至1969年5月,先后对草楼、李老庄、周油坊、李楼、范桥磁异常进行了验证,也都见到了同类型铁矿体。
值得提出的是,华东冶金勘探公司八一○队于1966年5月对重新集异常进行钻探验证也见到了铁矿体,同时对吴集异常进行了几个钻孔的揭露,并在吴集及其以南地段开展了重力测量工作(目的是寻找富铁矿,经过工作未发现富矿,于同年撤离)。其工作成果为三三七队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了部分资料依据。
经过上述磁异常验证见矿资料和对张庄、周集、吴集矿异常的初步评价(后两个矿床也仅限于异常中段控制,其规模已达大型矿床),结合各个磁异常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省地质局及其所属三三七队,一致认为霍邱磁异常带为一铁矿储量丰富的远景区,从而肯定了霍邱铁矿,并列入安徽省内重点开展铁矿勘查工作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磁异常验证见矿之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矿异常做出有无工业价值的评价,所以,霍邱铁矿大量的勘查评价工作始于70年代。在这期间先后对8个矿床开展勘查(即张庄、李老庄的勘探和周集、周油坊、草楼、重新集、吴集、范桥的普查),并完成6个矿床评价工作。至80年代仅对范桥、吴集在普查基础上进行详查,同时新开展李楼矿床北段普查。经过这20年的勘查评价,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肯定了各矿床的工业价值。各矿床勘查评价如下:
张庄铁矿勘探(1970—1974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43万米,由黎有训、王聿祥、李成仕、王迎春、王文新、胡祖福、马连树等于1974年编制提交了地质报告(经省储委审查,需补充部分工作)。1979—1980年又进行了补充勘探,投入钻探工作量6208米,1981年提交补充工作说明书,探明铁矿石储量1.99亿吨。
李老庄铁矿、菱镁矿初勘(1971—1975年),投入钻探工作量3.26万米,由王聿祥、李成仕、陈克兴、黎有训、李茂章、马连树等于1981年编制提交了勘探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357.93万吨,共生菱镁矿石储量332.89万吨。
周集铁矿普查(1967—1970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90万米,由董培南、陶正、李茂章、叶明富、陈国荣等于1979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1.37亿吨。
重新集铁矿普查(1974—1980年),投入钻探工作量2.59万米,由王迎春、徐明德、马成清于1980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6581.94万吨。
周油坊铁矿普查(1975—1977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59万米,由王聿祥、王志华、杜经山、余长明等于1978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9549.94万吨,报告提交后于南端施工一剖面,增加储量1524.77万吨,合计探明铁矿石储量1.11亿吨。
草楼铁矿普查(1976—1978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06万米,由王聿祥、王志华等于1979年编制提交了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801.58万吨。
范桥铁矿普查—详查(1978—1983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56万米,由王聿祥、雍朝煜、涂政标等于1983年编制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4834.27万吨。
吴集铁矿普查—详查(1977—1985年),投入钻探工作量5.34万米,由周伦义、徐明德、蔡志勇、钟年录于1983年(王迎春、王文新主持过一个时期的普查工作)编制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2.48亿吨。
李楼铁矿北段普查(1980—1988年),投入钻探工作量1.02万米,由王聿祥、甘圣东等于1989年编制提交了矿床北段普查地质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1.36亿吨(矿床南段已有少量工程控制,沿走向矿体仍未控制住,估算其储量尚有1.5亿吨以上)。
以上勘查工作所提交地质报告,均经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累计探明铁矿石储量为10.4亿吨,是安徽省重要大型铁矿,也是华东乃至全国重要铁矿资源基地之一。
在霍邱铁矿的勘查工作中,先后担任大队主要领导的还有殷志诚、李忻修、汪自庆、马成清,担任大队技术负责人的还有黎有训,从事技术业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潘呈麟、布炳坤、赵大舜、马连民、钱沛明,主要水文、工程地质技术人员有郑文兴、匡国楷、李国祥等。他们都对铁矿的勘查评价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隐伏地区进行地质找矿和勘查工作时,主要依据磁异常来部署工作。实践证明,异常验证首孔要布置在磁异常的高峰值处,这样往往是一孔见效,见矿率达百分之百;第二步用主干剖面钻孔揭露(一般布在横切异常的高峰值处)。如果异常延伸较长,又有多个峰值,主干剖面需布置2—3条,了解矿体的层数、分布特征和对地层、构造的系统揭露;然后根据主干剖面的地质资料,结合磁异常或磁重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再选择适当网度进行普查评价。我们就是根据以上方法,采用400×200米基本网度进行矿床普查评价的,在评价中对矿床局部变化大的,可适当加密工程控制。这样评价矿床的“三步走”方法,是有的放矢的、合理的,也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
在矿床勘查中采用多兵种联合作战,对于指导勘查工作部署、工程布置和施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70年代后半期,在三三七队开展1∶5万重力测量的同时,为配合重力勘查,由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开展了1∶10万电测深工作;在钻探工程施工中还进行了三分量测量、地温测井和放射性测量等。重力测量发现了局部重力异常24个,布伽值在0.4—2毫伽之间,除部分为大理岩或古地形隆起者外,大多数异常都与大、中型矿床的磁异常相吻合(或基本吻合)、叠加。个别矿床(如李楼矿床)主要由弱磁性的镜铁矿体组成,重力剩余异常等值线向南延伸大于磁异常等值线,因此,在沿走向追索控制矿体延伸过程中,在已无磁异常而有重力异常的情况下,矿体仍稳定延伸,不断扩大矿体规模,成为霍邱铁矿中规模最大的矿床。又如三分量测井对寻找深部、旁侧是否有矿体存在,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周集施工的ZK53孔达到设计深度尚未见矿,经三分量测井后推断深部有矿体存在,继续施工很快见到了矿体;也有的工程经三分量测井提前终孔的,减少了钻探工程工作量。所以,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综合分析,是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研究程度,加快工作进程的一种好方法。
在勘查工作中由于受到10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地质工作处于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状况,部分工程质量过差(如岩矿心采取率低、封孔质量差、孔斜偏斜过大等等),造成不少返工浪费现象;如补打工程补采矿心,透孔重新封孔、补测孔斜,有的工程无法弥补,只好作为历史问题存在。
霍邱铁矿尚未开发利用。仅其中的张庄矿床由马鞍山钢铁公司于1991年下半年进行开发论证工作,并于1992年3月进行开发前期地质工作,准备开发利用,开采规模初步计划为年产矿石300万吨。如果确定张庄矿床开发利用,对其他矿床逐步开展详查、勘探,扩大开采规模,计划开采量由300万吨可增到600万吨以至800万吨或更大。
至80年代止,该区铁矿勘查和对异常的验证工作程度已比较高,对于扩大找矿远景,寻找新的大、中型磁铁矿床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但已勘查的矿床中除李老庄、范桥(呈向斜分布已圈定)外,其余矿床(如周集、周油坊、李楼矿床)沿走向尚未完全控制圈定;沿倾斜延深各矿床一般只控制垂深450—600米,矿体尚未尖灭,进一步勘查仍有一定潜力和扩大矿床规模的可能。
二、霍邱县第一中学的优秀教师
程先鹏,男,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六安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曾任霍邱县长集中学副校长,霍邱三中副校长、校长,现任霍邱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曾获安徽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绿色学校先进个人称号。
郑家金,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曾任霍邱县潘集中学校长,现任霍邱一中副校长。省级课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组长。2002年市教育局表彰的“先进个人”,2003年被六安市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李学先教育基金奖获得者。
刘贯章,男,195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曾任霍邱二中副校长,现任霍邱一中副校长。多次获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被评为六安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
徐金忠,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霍邱三中副校长,现任霍邱一中副校长。2001年被霍邱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获合肥地区建设霍邱联谊会、霍邱县人民政府奖励基金。
陈方才,男,1958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曾任霍邱一中副校长,工会主席,现任霍邱一中党总支副书记。1986年获六安地区首届物理实验教具改革二等奖。曾荣获共青团安徽省“七五”建功一级奖章,县级优秀团干。2003、2004年两度受市教育局、教育工会表彰。1991年获霍邱县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高中物理组第二名。1996年教学研究论文获中国物理学会举办的论文评比一等奖。2001年研究性学习课题获省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数理天地》《数理化学习》等杂志上。
方配秀,女,1969年生,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4年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2005年获市级“模范教师”称号。200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赵克明,男,1958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六安市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实验与研究”课题领办人,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霍邱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霍邱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核心组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文章400余篇,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教辅用书近20部,自编文集(电子版)有《与你共游语文的天空》《耕耘录》《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等。被全国中语会推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7—8合刊)封面人物。
牛传福,男,1968年生,汉族,本科,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第二届教坛新星。教学观摩课《赤壁赋》、《陈情表》课堂实录制作成光盘,在全省推广。多篇论文获市、省奖并部分发表。2002年参加省级教研课题《语言积累与表达》研究并结题,2003年参加国家级课题《个性化作文》研究,2005年领办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王瑞光,男,196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霍邱一中办公室主任。曾获李学先基金奖,县级优秀教师,2004年受省委组织部表彰。第一届六安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一等奖获得者。
王品章,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本科,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全省模范教师,所带班级获得省先进班级。获得过王光宇、李学先奖励基金。
郑家连,男,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政教系,本科,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004年9月受县政府表彰,2005年获省教育厅表彰。
张金权,男,1967年5月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县政协委员。1999年获六安地区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2年荣立霍邱县政府三等功。
谷广慧,女,1964年9月出生,毕业于安师大数学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2003年、2004年两度被评为市级“师德标兵”。
余本江,男,1973年12月出生,毕业于阜阳师院中文系,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喜爱研究古典诗歌。2006年被评为市德育先进个人。
邱士权,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任霍邱一中教务处副主任。合肥地区建设霍邱联谊会教育奖学金获得者,数篇论文获市、省奖或公开发表,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县级优秀教师。
李震,男,196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大学本科,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任霍邱一中总务处副主任。县级优秀教师,曾获得首届市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二等奖。
张红,女,1966年4月生,毕业于安师大外语系,大学本科,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县级优秀教师,曾获第一届“王光宇奖”。现任外语组教研组长。
廖彩云,女,1967年9月出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大学本科,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县“三八红旗手”。
何广学,1980年12月出生,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毕业,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县级“师德标兵”。
孙传球,男,1978年10月出生,毕业于安师大化学系化学系,中学一级教师,班主任,曾获李学先教育基金奖,县级“优秀班主任”。
朱乾武,1974年10月出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班主任,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师”。
熊定富,男,1972年出生,六安师专地理专科毕业,先后取得政教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地理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县级优秀教师,曾获“王光宇教育基金”奖,所带班级曾获县级优秀班级。
朱大林,男,196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4年被县政府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
冯建东,男,198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中学二级教师。县政府表彰的先进工作者。
赵意如,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师大数学系,大学本科,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任霍邱一中教务处副主任。六安市第二届教坛新星,曾获六安市第二届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二等奖。
崔红令,男,197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计算机系,中学一级教师,班主任,霍邱县政府网络技术专家组成员,荣获首届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大赛市一等奖、省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刘中华,男,1972年5月出生,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数学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县第六届“教坛新星”和市第三届“教坛新星”。
修月,女,1979年8月出生,毕业于阜阳师院中文系,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荣获市优质课二等奖,市“教坛新星”。
龚诚,女,1974年生,中共党员,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市、县“教坛新星”。
范鸿鸣,男,1968年11月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县第四届“教坛新星”。多次担任县“教坛新星”及教师资格评定学科评委。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臧华林,男,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一级教师。所带班级曾荣获市级“先进班级”称号;县级“教坛新星”。
李德亚,男,1973年12月生,毕业于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学一级教师。县“教坛新星”,曾获市优质课二等奖。所带班级2012届8班曾获六安市“先进班级”称号。
陈涛,男, 1970年11月出生,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政教系,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市、县“教坛新星”,目前正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农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研究工作。
三、霍邱师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1、普高录取分数线:金安区、466分,裕安区、466分,叶集区、476分
2、思路决定出路,内涵决定质量。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近几年,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理清办学思路,加强内涵建设。
3、从根本上说内涵是学校内在实力所在。就在很多院校还在走规模扩张办学道路之时,我校新一届领导团队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发展思路,针对本校实际,提出了学校向内涵发展型转变。通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在全校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深入人心,并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4、面对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学校新一届领导团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积极转变办学思路,更新治校理念,针对校内外发展的环境,首先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5、在激烈竞争和挑战面前,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借着几次办学评估的契机,按照评估标准找差距,在全校开展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全校教职工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了办学理念,取得了明显成效。
霍邱师训网和霍邱县师范学院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