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七宗罪电影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电影“七宗罪”讲的是什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七宗罪电影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电影“七宗罪”讲的是什么
《七宗罪》以罪犯约翰·杜制造的连环杀人案件为线索,从警员沙摩塞和米尔斯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七宗罪”系列谋杀案的故事。
剧情介绍:“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
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MorganFreeman饰)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BradPitt饰)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
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
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人。
扩展资料
《七宗罪》角色介绍:
1,大卫·密尔斯
密尔斯是一位从外地转调而来的警官,但是对于他所看到的社会乱象,心中仍然保留一丝的正义感,希望能一尽己力,来改善人们的罪恶以及黑暗面,但是他火爆、耐不住性子的急躁个性却是他的致命伤。
2,威廉·沙摩塞
任职几十年,拥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对于人性的罪恶,他却感觉使不上力,多年来的执法,让他感到对于人们的冷漠与犯罪毫无改善,甚至日趋恶化,在面临退休的日子里,他只想尽快离开这个罪恶都市。
3,翠茜·密尔斯
她是密尔斯的妻子。跟密尔斯在高中时期相恋、交往,随着密尔斯的调职,对于新生活从一开始的期待转变为失望及沮丧,更甚至因为怀孕而害怕将来小孩子会受到环境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宗罪
七宗罪电影剧情是什么
电影剧情一:
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然而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经验十足的警探Somerset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命案捋出头绪,五桩命案过后,凶手下一个目标是谁?在何处?没有人可以预见。正当警方不知所措之际,凶手奇迹般的自首了,此时凶手的“七宗罪”还差两宗,难道他会就此罢手?他又为何会自投罗网?凶手宣称自己的“伟大杰作”仍会完成,在警方的严密看管下,插翅难飞的杀人犯又能做什么呢?结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二: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吃」、「贪婪」、「懒惰」、「嫉妒」、「傲慢」、「愤怒」、「淫欲」。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警员,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暴吃」,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着「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凶手因嫉妒米尔斯幸福的家庭杀了米怀有身孕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johndoe(中文译为“约翰杜”)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
在这个被遗弃的肮脏的城市中,孕育着贫困和冷漠,警探威廉·沙摩塞已经在这个地方工作了32年,再过一个星期他就将退休。这个时候,从大城市调来了一个高傲自大、没有经验的新搭档密尔斯。两人立刻闹得水火不容,密尔斯的性格冲动、心高气傲,这与沙摩塞的作风严谨,办事老成形成鲜明对比。
详细介绍
贪食(Gluttony)
首次的案件是发生在一个蟑螂滋生的肮脏公寓里,一名极度肥胖的男子僵死在那里,他的脸深埋在他面前装满意大利面的碗中。沙摩塞之后通过线索在案发现场冰箱后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油脂写下的贪食(Gluttony,也译慌宴,暴饮暴食)一字。另外还发现了写有“长路漫漫而艰苦,出狱后即见光明”的字条,沙摩塞深知他们正追捕一个连环杀手。
贪婪(Greed)
第二宗案件发生在律师事务所内,一名富有的辩论律师被杀害。地板上则有用血迹写成的Greed(贪婪)一词,至此警方开始达成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共识。两位男主角经调查发现室内一幅颠倒的画后,藏有用指纹拼出的“救我〔HELPME〕”字样,而且更发现指纹并非来自被害者的。
懒惰(Sloth)
从指纹警方查出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且犯案累累的嫌疑人,之前被杀的律师曾在法庭上成功为其辩护。结果找到其所租住的公寓后,却在其床上发现一个被捆绑且经已腐化的人,床头上方的墙壁上还写有sloth(懒惰)一词。接着,大家极其意外地发现这个人原来还没有死,不过之后虽然送到医院但已无回天之力,经过医生的解释,原来此人已被绑在床上整整一年,这期间完全没有吃过任何食物,完全是用抗生素等药物来维持其生命,很显然,凶手是要让受害者吃尽苦头。
这数宗谋杀案后,大卫的妻子翠茜跟沙摩塞见面。原来翠茜已经怀孕,却不知道是否应该告诉大卫。沙摩塞透露他后悔多年前曾强迫女朋友堕胎,而跟她分手告终。沙摩塞建议如果翠茜决定堕胎,就不要让大卫知道她已怀孕。
沙摩塞跟密尔斯透过了不合法的管道收买到图书馆关于七原罪书籍的借阅纪录,过滤出一个叫约翰·杜的嫌疑人。他们到达他的寓所门外时,突然遭受不明身份人物的枪击,不过并没打中。追逐中,犯人本已压制并用枪口对准了大卫,但最后却手下留情选择逃走。回到约翰·杜的寓所调查,沙摩塞他们发现了不少他的笔记,其中有大量的作案手法、构想的描写及大量的受害人或疑似目标人物的照片,由此断定这个约翰·杜就是这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在这一过程中,约翰·杜还打电话回自己的公寓中,对两人的“效率”表示“佩服”,并且说之后会加快自己的步伐并稍微调整犯案方向。
淫欲(Lust)
沙摩塞他们未能及时阻止下一宗谋杀案,约翰·杜在一间娱乐场所的房间内用枪指吓一名男人,令他穿上一条特制的,看似前方胯下装有尖利金属刃口的皮制短裤性虐道具,与一位妓女发生性关系并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傲慢(Pride)
一位年轻女模特在其住所内被害,其脸部被强酸毁容,鼻子被割掉,并且一只手上用强力胶水粘有一瓶安眠药,另一手则拿着电话。大家推断这是凶手设计的场景,其意为:你可以打电话求生,但容貌已毁。而这样一个(为自己的容貌而)“骄傲”的女人是宁可死去,也不愿意这样活在世上的。
沙摩塞决定破案后再退休,但他与大卫都对案子的前景不报希望,就在这时,约翰·杜意外地自己搭出租车来到警局自首。原来因为把他的自己的手指表皮割去,所以在之前各个案件中都没有留下任何指纹。同时他被化验出身上还沾有另一位不名身份人士的血迹。约翰·杜通过律师提出一项要求及条件:如果警方想要找到另外两个被害人的尸体,则主办此案的大卫和沙摩塞两位警官必须与他3人一起去一个地方,否则他会以精神障碍为由辩护,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沙摩塞虽然担心,但顾及好强的大卫的要求,两人最后还是答应了嫌犯的条件。
嫉妒(Envy)、愤怒(Wrath)
约翰·杜指引两人前往市郊一个荒芜的沙漠地区,上空有警方直升机的监视。之后一辆小货车出现并驶近,沙摩塞独身一人上前截停车辆,司机向沙摩塞表示有客户支付了高额的运费指定他准时把包裹付运至目的地。沙摩塞打开了包裹,对包裹内物惊讶万分,他马上明白了嫌犯的意图,于是立刻往回跑去,一边通过电话告知直升机上的人“局势已被嫌犯控制”,一边高呼着要求大卫扔下手中的枪。这时,约翰·杜开始向大卫说出实情,原来他曾在前一天到访大卫的家,见到大卫美丽的未婚妻翠茜后,试图强奸未能得手后,就杀死了她,并砍下了她的头。约翰·杜说看来是他自己犯了嫉妒(envy)的罪,“很抱歉”令大卫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这时沙摩塞终于赶到,气愤之下用左手背将嫌犯打倒,但嫌犯随即看到大卫既悲伤又错愕的表情,明白原来大卫还不知道翠茜已经怀孕于是出言讥讽。尽管沙摩塞在一旁劝说,如果大卫杀死嫌犯,那么嫌犯的目的就已达到,大卫私刑杀死嫌犯,犯下七罪中最后的一项“愤怒”后,也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大卫经过一番苦苦挣扎,最终还是向着约翰·杜的额头扣下了扳机将其枪杀。密尔斯最后被带走,沙摩塞被问及打算去哪里,他只答了“我不会走远”。
沙摩塞接着套用了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名著《战地钟声》里的语句:“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且值得为她奋斗。”并且说自己只同意后半句。
电影七宗罪讲了什么故事
这是一部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与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说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对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追问和探讨,那么《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丢掉信仰,世界将会怎样。
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吗?在西方,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渐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开始蔑视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束缚自身的枷锁。依照齐美尔的看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变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大卫和tracy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房客,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态度其实就是现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对这个世界很是厌恶,在目睹一场街边的抢劫案后钻进出租车,司机问他去哪里,他说:“farfaraway…Idon'tknowthisplaceanymore……。”他选择的态度是逃避。他这种心理在一次和大卫的酒吧谈话中被大卫揭穿,大卫还表示自己不会如此,知道这个世界的罪恶,但仍然坚持下去与它斗争。威廉没有反对,他的想法的确如此,他意识到自己也应该积极面对这个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后砸掉了那个让他更感孤独的闹表。并且最后警官问他退休后将要去哪里时,他说:“around,I’llbearound。”可是,大卫的坚持不是盲目乐观,是因为他有动力有信念,那就是对妻子的爱。片子中,可以看到大卫结束和威廉的内心对话回到家后,抱着妻子说:Iloveyou,verymuch…但是威廉的坚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仅仅是种个人行为。
这是部绝望的片子,它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罪恶和冷漠,但是没有告诉人们怎样避免这种境况的恶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对上帝的皈依吗?可是片子塑造的拥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后也被凶手残忍杀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为阴暗的一面,对于美好光明温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卫与tracy的爱情尚且算作这个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线,最后也由于tracy的被杀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里?影片最后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话:theworldisafineplace,andworthfightingfor。Iagreewiththesecondpart。这个结尾太没有说服力,这个世界不是个好世界,如何值得人们去奋斗?
此外,在这个片子中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复论述的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老少警官威廉和大卫,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两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20,30年代,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大卫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以他们处理案件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的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抽象,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此为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甚至会翻阅古典著作,表现了沉着谨慎的侦案风格。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组合物,看电视不需要动脑子,人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画面,从小就看惯图像偏向视觉体验的大卫的表现是狂噪、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侦案时也是对着几副现场图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看个不停。老威廉给他的几本但丁的书,被他诅咒并扔进抽屉里。
另外,老威廉去图书馆查资料时,遭遇一拨无所事事的同事。他们整年呆在图书馆,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学习知识时,他们自嘲自己有文化,随即打开唱机,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静谧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们继续打牌取乐。先贤的知识高雅的音乐被人们漠视,在这样的情节中,这个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乐。
还有,就是morganfreeman这个老黑人演技实在太棒了,尤其最后回答警官提问退休后将去哪里,他说““around,I’llbearound”时的表情和声音。第一次看见他是在《肖申克的救赎》,当时就觉得他演的那个黑人犯人真特别好。听说他还演过《冒牌天神》,以后一定找机会看。再有就是pitt啦,狠帅,虽然扮演的年轻警官冲动鲁莽。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