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人有关系吗又是什么关系呢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人有关系,关系还相当的复杂。
齐桓公在还没有当上齐国国君之前叫吕小白,鲍叔牙是他的家臣;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和吕小白是兄弟关系,公子小白是公子纠的弟弟,他们两个也是属于竞争关系,他们两个为齐国君王相竞争。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竞争敌对关系,那么鲍叔牙和管仲也就是敌对关系,是各为其主。当时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明争暗斗的,管仲和鲍叔牙也是为了主子双方之间明争暗斗。
当时管仲还带兵攻击公子小白,他亲自拉弓射箭设公子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小白假装躺下受伤躲过一劫。而管仲则认为公子小白真的被自己射死了,不紧不慢的回去交差。
没想到最后竟然是公子小白坐上了齐国君王,公子纠失败。
二、后期关系按照正常情况,管仲作为公子纠的重臣,他应该也会被处理掉的,但是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重视人才,他向天下广招人才。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称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辅佐齐桓公成就伟业。
齐桓公开始虽然不乐意,毕竟有一箭之仇,但是拗不过鲍叔牙的推荐,便抛开一切恩怨任用管仲。管仲也不负鲍叔牙的推荐,不负齐桓公的信任,上任没多久就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自此齐桓公改变了以往对管仲的看法,非常信任他,重用他。
这个时期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桓公的臣子,他们之间属于君臣关系。
三、鲍叔牙和管仲之间是知音关系有一个成语叫做“管鲍之交”,说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他们两个是君子之交、知音之交、莫逆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很早就是好朋友了,因为管仲家里比较穷,鲍叔牙家比较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但是却拿很多的利。鲍叔牙从不计较,他认为管仲家负担重,无所谓,还非常关系的问够不够。
还有管仲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相反还安慰管仲;管仲做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认为管仲没有遇到伯乐,而不是没有才能;就连管仲当兵临阵脱逃,鲍叔牙都认为管仲是牵挂家里的老母亲。
总之管仲在鲍叔牙的眼里是完美无缺的,是一个人才。最后也是由于鲍叔牙的极力推荐,齐桓公才同意任用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齐桓公三人是什么关系
古诗中提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人们经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遇到了知己的欣慰感,所以便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鸣。但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齐桓公与这两人又有何渊源呢?2020年全国卷中语文考卷里使用了管鲍之交里的两位主角和齐桓公之间的案例作为背景,要求高考生们按意写一篇创造性作文。
但是如果高考生当时拿到题目之后不熟悉这三人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无法理解题目背后的问意,自然也就会有一些难度。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管鲍之交讲述的是知己的意思,那么这两位人物和齐桓公之间的联系到底何在?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国家势力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鼎盛状态,由于国家内部实行的分封制,所以导致了各地方的诸侯已经割地为王,这也就导致了一国多分的局面。然而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各地方诸侯国都想方设法来吞并周围的小国,来壮大自己的国家势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春秋时代迎来了齐桓公以及管仲和鲍牙叔三人的故事,这就为后来的七国争霸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的父亲是其齐襄王,而齐襄王是一位公认的昏君。公元前283年,齐襄王上位,开始了荒淫无道且暴政天下的局势,十九年的执政生涯里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满,在失去人心之下,公元前265年,齐襄王被大臣们刺杀,而留下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下一位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当时的鲍叔牙也并不是从政人员,而是一位经商者,管仲也仅仅只是一位市井小民,三人看上去似乎不会有冲突。
由于鲍叔牙和管仲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在鲍叔牙从商发达之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友管仲,所以也带着管仲一起做了一些商业盈利的事情。然而鲍叔牙虽然从商但是从不奸诈狡猾,每当和管仲分收益的时候,都明显让着管仲,让他多拿一些钱币回家,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所以鲍叔牙一心替好友着想,就希望管仲能够母子和睦。
然而在古代时期人们从商其实要冒很大的风险,重农抑商一直都是古代人的主要思想,很快鲍叔牙和管仲的商业道路就被阻断了。无奈之下好友两人只能选择从军,但是管仲却是一位逃兵,还没参军多长时间就临阵脱逃没了踪迹,所有的士兵都在背后嘲笑管仲是一位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然而这时候替管仲说话的仅仅只有鲍叔牙说,管仲家里还有老母亲,现在逃命回去,只是为了孝敬母亲,这样的人才真正担得起责任心三字。
然而机遇不同的是,鲍叔牙后来跟了齐桓公,也就是当时的公子小白,然而管仲却没有和鲍叔牙站在同一阵线,反而跟了公子小白的另一个政治敌人,叫做公子纠。两人由于父亲齐襄王被大臣们刺死,不得不紧急逃亡边境小国躲避灾难,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来到了齐国的一个小县城。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平息时,公子小白十分着急。因为最大的政敌公子纠如果比自己先回到国家,很有可能会先当上君王。但是好在公子小白仅仅只是躲在齐国的小县城,距离都城的路程近了一些。公子纠这边一看路程太远,先慌乱了脚步,于是就派自己的信从管仲前去刺杀公子小白。
在公子纠的安排下,管仲很快就追上了公子小白并远远的射了一箭,击中了公子小白的肩膀,远远的看去,管仲以为这支箭击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心脏,便满意地回去向公子纠复命了。但是公子小白也仅仅只是在危难情况下倒地装死,很快就用障眼法骗过了管仲,根据路程偏近的优势,公子小白更快的回到了都城,做上了君王的宝座。
然而在齐桓公登基之后的第1件事就是想要报当初管仲的谋杀之仇。于是便下令,派兵攻打鲁国。然而在齐桓公下令之前,鲍叔牙找到了面见圣上的机会,并向齐桓公提出建议说,公子登上君主之位不久,现下时机不当,若此时派兵攻打鲁国,那么很有可能会被带上残暴君主的名号,想想齐襄王的下场,齐桓公就应该三思而后行。
与其派兵,不如先写一封信件传给鲁国君主,让其秘密行动杀死公子纠。然而管仲的才华如果能被齐桓公重用,那么很有可能会提高齐国的国家势力。齐桓公比较相信鲍叔牙,于是便接纳了这一则建议,后来齐桓公接见了管仲,然而在大殿之上,管仲的才华完全征服了齐桓公,齐桓公当即便决定由管仲主持国家变法,由鲍叔牙辅佐自己运营国家内政。
公元前684年,齐国派兵收复了谭国。三年后,齐桓公又实现了北杏会盟,加强了齐国在其他五国中的中心地位。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又实现了鄄地会盟,此时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全力辅佐之下,齐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所以,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人之间的故事,不仅有相识相知和相信的友谊,更有敢信敢用的决心,因此完全可以用知己和伯乐来形容三人的关系。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是春秋时期人物,而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两人素有“管鲍之交”的美誉。管仲在当时是属于连孔子都对其毕恭毕敬的政治家,鲍叔牙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伯乐。
齐桓公,吕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吕小白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吕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
管仲,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而闻名于世。
鲍叔牙早年时期辅助吕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协助小白取得国君之位后,向小白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作为丞相。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协助下,顺利地开展了齐桓公独特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种教化,使齐国迅速改变局势,由弱变强,而齐桓公也因此而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
而管仲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成为国相,任职期间,对齐国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敌,九合诸侯。可以说,齐桓公能成为霸主,管仲是功不可没的重要角色。
很多考生可能不知道,管仲一开始并不是辅助吕小白的。当时鲍叔牙在辅助吕小白的同时,管仲在辅助自己的主公公子纠,而公子纠正是吕小白的竞争对手。在公子纠被击败之后,管仲不计前嫌地接受鲍叔牙的推荐,来到了吕小白的身边,并而开展管仲辅助齐国走向强大之路。
齐襄公时,齐国政治混乱。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而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营国。在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死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菖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此时,鲍叔牙给鲁候写信,称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兄弟,不忍心杀他,但请鲁国帮忙杀掉公子纠,而公子纠身边的管仲请鲁国帮忙送回来,如果不执行有,齐国将会向鲁国发兵。鲁国人看信后便杀了公子纠,将管仲囚禁送回。
齐桓公准备杀管仲时,鲍叔牙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优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便听从他的建议,假借杀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一开始,管仲认为这一切都是鲍叔牙的安排和计谋,但后来齐桓公选择吉祥的日子、隆重的礼节来迎接管仲,这让管仲感觉到齐桓公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之后管仲便放下芥蒂,接受齐桓公的贤达大度,以齐桓公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齐桓公还斋戒了三天,拜管仲为国相,并称其为“仲父”。
但齐桓公在巅峰时刻,并没有能效仿前人,忽略了居安思危,走进了享乐世界,吕小白齐桓公蒙蔽了自我,从而导致齐国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