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洞庭湖的诗句是
刘禹锡·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刘禹锡《句》
4.烟波洞庭路,愧彼扁舟人。——刘禹锡《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
5.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6.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谒马逢侍御》
扩展资料: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
唐·刘禹锡
湖上收宿雨,城中无昼尘。楼依新柳贵,池带乱苔青。
云水正一望,簿书来绕身。烟波洞庭路,愧彼扁舟人。
3.《洞庭秋月行》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
游气濛濛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
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浮云野马归四裔,
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4.《重送鸿举师赴江陵谒马逢侍御》
唐·刘禹锡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有哪些
千百年来,“八百里洞庭”一年四季那动人的景致、承载着深厚人文记忆的岳阳楼、以及洞庭湖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
洞庭湖的潋滟的波澜和壮丽的景色、恢宏的气势与浪漫的柔情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情思,他们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岳阳楼鸟瞰洞庭,抑或抒发他们的诗人情怀。
还记得那句“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吗?对,他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写下的,那平静的洞庭湖面,明净、澄澈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给诗人刘禹锡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李白寄情洞庭湖时写名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时写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千古名句。
前有经典诗句,所以别出心裁地展现洞庭湖的风光,还真是需要匠心独运的,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要写得别开生面是十分不易的。
诗人刘禹锡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风平浪静的时候。秋夜是最明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所以此时呈现在刘禹锡眼前的洞庭湖风光,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湖光月色了。
尤其是洞庭湖上空的月色,以一种明净、清澄的美、一种清莹、透明的美呈现在诗人的眼中。这首诗将洞庭湖与秋月描写得极具想象力,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妙想,并在众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说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别开生面,很有特色呢?首先看一下标题和通俗易懂的诗歌内容就可以知道:说明诗人选择的角度是遥望,而且诗人选择的时间是夜晚,这样可以把广阔的洞庭湖风光尽收眼底。
还有一点就是诗人着力描写洞庭湖的湖光和山色,将平静的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镶嵌在白银盘里的一枚青螺。诗人以一个收放自如、别出心裁的比喻,将洞庭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开篇两句是说,秋夜的明月清辉洒在澄净的洞庭湖面上,湖面平静无风,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
开篇两句展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尤其是第一句这个“和”字,就像是画龙点睛一样,一下子把洞庭湖水天一色、空灵飘渺的景象勾画了出来。
“和”字也将洞庭湖自然风光的美极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天空中的月面和洞庭湖之间有着遥远的空间和距离,但是月光将两者勾连在一起。
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倒映着月光,波光粼粼。澄澈的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这景象空灵、缥缈,诗意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境界。
第二句中,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此时的洞庭湖远远望去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一样。
铜镜就是古时候人们用铜做成的镜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新铸的铜镜表面虽然平整但不光滑,并不能照用,只有经过反复的擦拭抛光之后,镜面才会光彩照人。
诗人刘禹锡用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来比喻洞庭湖的湖面,是说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用来形容月夜下的湖光,真是恰如其分。
如果说第一句是对湖光与秋月的简单勾勒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对湖光与秋月的浓墨重彩的渲染,这种渲染将湖光与秋月交相融合的诗意完美地升华了。
因为洞庭湖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所以湖光和秋月才能交相融合、交相辉映。试想一下,如果洞庭湖湖面上风不平、浪不静,那么湖光与秋月也就不会呈现出安宁温柔的朦胧美了,也就不再是两相和的景象了。
诗人置身于湖光与秋月之中,他体验着洞庭湖自然风光的美好。诗人有一双发现美、寻找美、欣赏美的眼睛,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洞庭湖畔,在平静、和美的湖光与秋月下,诗人在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自然的力量。
美好的事物并不遥远,只要用心去感受,总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洞庭湖就在诗人身边。诗人俯仰湖光秋月,远眺洞庭山水,这秋天的夜晚是有多美啊。
秋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将它的清辉洒在洞庭湖面,洞庭湖水愈加显得澄澈清净,洞庭湖中心的君山在月光的辉映下愈加显得青翠,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此时洞庭湖的月光、湖面、君山,三位一体,宛如一幅谐美的山水画。
闲补一笔,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是洞庭湖中心的一座小岛,君山因洞庭湖得名。传说尧的女儿湘君曾在此处游过,后来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曾在此地追寻舜的足迹。屈原在《九歌》中称娥皇、女英为湘君和湘夫人,所以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小岛改名为君山。这也是有关洞庭湖厚重人文印记的一个美好而浪漫的故事。
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写到了君山。前文提到,寄情洞庭山水,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作不在少数。
所以刘禹锡如何巧妙地避开前人用过的体裁和语言,如何别出心裁地展现洞庭湖的风光,就很考验诗人的才情展现和艺术体现了。
此时,诗人的视线又从辽阔平远的湖面聚集到君山上。在皓月清辉的映射下,在洞庭湖水的环抱之中,远远望去,湖面澄澈明净,君山青翠欲滴。
诗人眼中的君山与洞庭湖,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相得益彰,就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只錾刻精美的泛着光华的白银盘里,十分惹人喜爱。
在秋月皎洁、秋空明净的夜晚,洞庭湖以唯美的、浪漫的迷人身姿呈现在诗人眼前,这让诗人得到了美好的身心体验。
刘禹锡将这种体验融汇在笔端,他笔下的洞庭湖水变成了一件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的艺术作品。欣赏这样的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美的享受。
洞庭湖的湖光就如同是银盘表面的光华,银光闪闪。细读这一句,将洞庭湖湖面比作白银盘,不管是两者的柔和程度还是两者的光华,都是那样的贴切。
我们在感叹自然风光的美好时,也不得不感叹诗人高妙的艺术手法,更感叹于诗句表现出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情思与韵致。
诗人眼中的洞庭湖,就好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用来妆奁的铜镜,也好像是一件做工精美的极具艺术感的银盘,而被洞庭湖水环抱的君山,又像是一枚镶嵌在银盘中的青螺。
诗人以这样的情怀去描摹洞庭湖,将人与自然风光的关系表现得默契和谐,也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也正是这首诗历久弥新,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后,仍然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的原因,这也是让人们在读到这首诗后,一下子就被诗中那美轮美奂的洞庭湖风光深深吸引的原因。
如果说刘禹锡的这首洞庭湖诗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的话,我相信很多人会赞同这一观点的。因为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诗句里,其实蕴含着诗人对洞庭湖风光浪漫唯美的描写,以及诗人寄寓在洞庭湖风光中的那一抹闲情逸致。
关于赞美洞庭湖的诗句
1.形容洞庭湖的词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雍陶《题君山》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韩愈《登岳阳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可以从中选取很多。
2.五言绝句:赞洞庭湖风光带五言绝句:赞洞庭湖风光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3.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二、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洞庭诗》雍陶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三、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洞庭秋月行》刘禹锡
秋夜,月亮在洞庭湖心生起,万顷微波泛起,好似熔炼黄金。
四、以上诗句均赞美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
4.赞美洞庭湖的诗句有哪些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
【唐】曹松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舟泛洞庭
【唐】杜甫
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早发洞庭
【唐】方干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洞庭玩月
【唐】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玉碗深沈潭底白,
金杯细碎浪头光。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赋洞庭
【唐】可朋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洞庭隐
【唐】来鹄
高卧洞庭三十春,芰荷香里独垂纶。
莫嫌无事闲销日,有事始怜无事人。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5.形容洞庭湖的诗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6.赞美洞庭的诗句以下为唐、宋代描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特别是第三首《岳阳楼》,它是描写洞庭湖上的岳阳楼。
【标题】:巴丘书事
【年代】:宋
【作者】:陈与义
【内容】:--------------------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萧,腐儒空白九分头。
【标题】:又登岳阳楼
【年代】:宋
【作者】:陈与义
【内容】:--------------------
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
【标题】: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内容】:--------------------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标题】:再赋一绝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江风吹雨濯征尘,百尺阑干爽气新。
不向岳阳楼上醉,定知未可作诗人。
【标题】:北风(新康江口信宿方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
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
执热沉沉在,凌寒往往须。
且知宽疾肺,不敢恨危途。
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
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隐几看帆席,云州涌坐隅。
【标题】:洞庭湖
【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体裁】:五古
【内容】:--------------------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标题】:题洞庭湖
【年代】:唐
【作者】:蔡押衙
【体裁】:句
【内容】:--------------------
可怜洞庭湖,恰到三冬无髭须。
7.有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词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忆过巴陵岁,无人问去留。
中宵满湖月,独自在僧楼。渔父真闲唱,灵均是谩愁。
今来欲长往,谁借木兰舟。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5、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
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岂思鳞作簟,仍计腹为灯。
浩荡天池路,翱翔欲化鹏。6、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7、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8、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9、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10、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11、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1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3、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4、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