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意思是: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福气降临,也将使自己远离祸事;为人凶恶,哪怕没有天降之灾,也会离好运越来越远。待人处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园里的小草,每天看着好像没有很高,其实每天都有生长。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来磨刀的石头,看上去好像没有损伤,实际上每天都有消耗。
出自《春秋·曾子》。
扩展资料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
《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善事,虽然目前并没有福报降临,但灾祸已经远离他;一个人为非作歹,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受到惩罚,但福气已经离他远去了。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思想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主要是教导并劝解人们要多行善,少作恶,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进一步诠释。
这句话与“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为芸芸众生起着明晓世事的指引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了凡四训,百度百科-积善之方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是什么意思
但是我读了朱棣的故事后,我突然明白了,恶人真的是有恶报的。这个报不是一个外在的什么结果,他一定会用那个内心的东西,狠狠的惩罚自己,但是你千万别以为,这仅仅是一种良知上的过不去。
恶有恶报最真实的解释是,当你犯了一个恶后,你不得不去犯另一个恶,去掩藏前一个恶,让自己觉得还不太坏。恶一旦开始,永无回头之日,这才是恶的真实含义。
过去我们以为,罪恶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存在,表现为我们具体的言行,所以才有两句很轻松的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小看了罪恶。它哪是我们能控制的了的东西。
它刚开始是一个胚胎,然后可以自行成长为参天大树,直到吞噬我们整个人性。而这个过程,你是很难用所谓的意志力量让他终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看过一些调查报告,一些不光彩的女性从事的职业,她们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吗?很多她们心中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说有一天我挣够钱之后,隐姓埋名,换一个城市,到谁也不认识我的地方,找一个靠谱的男人嫁了,我开一间花店,开一间服装店,然后幸福的过完我自己的下半生。现在只是不得已,我做一个必要的恶而已。一个女孩子,用这种方式赚钱,你以为仅仅是在糟蹋自己的道德名誉和身体吗?不是。
你在构建两种东西,第一。自己内心的认知结构。第二,你的社会关系的结构。者两个东西才是真正的后果。
我们先看内心结构。你现在很有钱吧,因为你的盈利能力非常强。所以你渐渐的就会大手大脚的花钱。第二,你开始不愿意去赚那些非常辛苦非常辛苦的钱,你以为开花店是很容易的,那挣上五百块钱难死了,你现在可能一天晚上的小费就够了。第三,你变得不相信男人,因为你看到的都是男人最肮脏的一面。请问,一个乱花钱,不愿意辛苦挣钱,不相信男人的女人,他可能会享受幸福的生活吗?太难了,你的社会关系,你信任的人,仇恨的人,都是身边的姐妹,你看到的最好的人格榜样,是满脸脂粉的老妈子,请问你怎么会有好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