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错别字的故事,我和错别字的故事

七月网1640

关于“因为错别字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有哪些

错别字的故事

错别字的故事,我和错别字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城乡通讯还比较落后,几乎没有电话。有亲友在城里工作的,一般都是书信往来,万不得已也有去打电报的。因为电报虽然快,但要按字算帐把钱多;如果碰到深更半夜送电报,就弄得收报人很紧张,所以非急事、要事是不打电报的!

那时农村文盲多,不少人目不识丁连个“扁担大的一字都认不得”。写封信要麻烦“大笔先生”,寄封信要跑上几里路上街贴“龙头”(邮票),真够麻烦的!

一天,有英叫刚升小学三年级的姑娘晓芳,给她在上海工作的爸爸祥安写封平安。写完后,晓芳给妈妈读了一遍,有英很开心,姑娘会写信了,以后可不要麻烦人家了!谁知祥安接信后心急如焚,“家里小鬼闹得很,害得父亲还要上吊”,出了人命案怎么得了?立即跟领导请了假,从上海的“十六铺”往家赶。

祥安气喘吁吁赶到家正是午饭时光,父母和妻子、女儿正围在一起吃饭,祥和得很。大家见了面高兴之余,有点莫名其妙。

哦!问明缘由,是晓芳给爸爸的信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家里情况说的非常糟糕。你说祥安看到信后能不急急忙忙赶回家么?请看祥安带回来的信:晓芳给在爸爸的信中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说大忙忙过了。麦子也收到家了。家里的小鬼闹得很,妈妈说弄又弄不走,真要把人害死呢!„„还有,妈妈还说爷爷就要上吊了„„。”

哦!原来如此。是晓芳把兔子的“兔”字写成了“鬼”字,把上调的“调”子写成“吊”字,“小兔”变“小鬼”,“上调”变“上吊”,不吓人么?

晓芳难为情了,脸胀得红红的,她悔恨、内疚、自责,她意识到错别字是这样害人......。家里人没有骂她、怪她,只是鼓励她几句,要她以后好好学习。哈哈,“闹鬼”——原来是一场虚惊!

正是:“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

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哎,这害人的错别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会有些出的时候。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听了一定会捧腹大笑,不知你有没有写错过呢?

故事随之展开: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特别喜欢写错别字,这不,无意中成了最勇敢的人。

那天,小刚在草地上高高兴兴的踢足球,小红飞快地从教室里跑出来,手上还拿了一卷纸,神神秘秘地对小刚说:知道吗?现在大家都说你是最勇敢的人!小刚用手挠了一下头,开始想入非非:难道我无意之间成了英雄?出于好奇,小刚抱起了球,和小红慢慢地走在回班集体的路上。走到一半时,小刚终于忍不住了,大声高兴的问道:你快说,大家为啥这样夸我?

小红停了下来,狡猾问道:你真的要知道吗?小刚坚决地说:对,我要知道!好,这是你说的!小红边说边打开了那卷纸,这是你在作文里写的,扬肠而去,连肠子都不要了,这难道还不是最勇敢的人吗?小刚一听又一看,惊出了一身冷汗,脸通红得像一个成熟的苹果,手不停地抓着后脑勺,手上的足球也不知不觉地掉了下去

哎,这害人的错别字,啥时才能离开我们!

关于“因为错别字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关于“因为错别字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我知道的有:

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谁料想,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有泌阳一地,与沁阳相隔百里。结果冯部误入泌阳,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