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普通话闹出笑话的事例?有因为普通话差而引发的历史矛盾或个人事例么

七月网2600

普通话和方言七年级作文

普通话重要,还是方言重要,这是一个话题。普通话,是全国统一的语言,而方言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说普通话好呢?还是方言好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多说普通话,讲好普通话,因为方言的使用,有时闹出的笑话是不可避免的,而说普通话恰恰可避免,请看以下事例——部长与小张用方言对话所闹出的笑话。

普通话闹出笑话的事例?有因为普通话差而引发的历史矛盾或个人事例么

部长:“喂,你好,小张在吗?”

小张:“我是校长(小张)。”

部长:“校长(小张)?哦,对不起,我打错了。”部长放下话筒后再拨小张办公室电话,小张又一次拿起话筒。

小张:“喂,您好,我是校长(小张),您是哪位?”

部长:“我?不讲(部长)啊。”

小张感到对方有一些奇怪,于是又问了一遍。

“喂?我是校长(小张),您是谁,请告诉我。”

部长:“咦?怎么又是校长(小张),哦,我就是不讲(部长)。”

于是两个人都莫名其妙地挂了电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方言笑话,足以证明普通话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多说普通话,讲好普通话,发扬普通话。但是又在多讲普通话,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应该保留我们的方言,因为它至少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祖宗千百年留下的语言,千万不可丢弃。

那么,如何处理好讲普通话还是方言呢?我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在公众场合就得讲普通话,而在家里、老乡之间可以多讲方言。这样,我们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方言也保留下来了。

因为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①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

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

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终结束。

②初到中国海明威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为“报纸”,服务小姐还真耐心解释:“马路对面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然后他又想想吃饺子,遗憾的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坠云雾之中。

尤其令服务小姐莫名其妙甚至气愤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名菜。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海明威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女侍者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③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急中生智,忙在考卷中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主考官看过后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

④清末,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原湘军中的下级军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战勇敢,左宗棠举荐他任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县考,上级发下试题,他为了保密,将之藏在自己的靴筒里。

临考当天,却忘记试题藏在哪里了,到处寻找不着。他手下人说,请老爷回忆一下,或许能想起试题内容来。他想了想说:“我只记得有一个‘马’字”。由于当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为准,手下人就翻遍《四书》,找出了“至于犬马”、“百姓闻王车马之声”等几条。

他说不对,“马”字是最前头一个字,于是又翻到“马不进也”,他又说字数不够。后来有一差役说,请老爷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他才猛然想起藏在靴筒里了,忙找出来,众人一看,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大家也不敢笑。

⑤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势煊赫。他一个堂叔,前清秀才出身,在家无业,到济南找到他,想谋个工作养家糊口,他满口答应,立即写手令,连同其叔的登记表装入封袋,命人送交秘书长速办。

秘书长拆封一看,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将老头抓捕关押在军法处。一个多月后,韩召开军政会议,坐在主席台上东张西望,问秘书长:“××老太爷怎么没来参加会议?”秘书长说:“老太爷关押在军法处还没放出来哩。”“混蛋!”韩复榘大发雷霆:“谁把老太爷抓起来的?”

秘书长随即取出韩的手令,韩一看写的是“抓军法处”,便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不明明写的‘派军法处’,让他当秘书的吗?你们为什么抓他?”秘书长小声说:“‘派’字是三点水旁,您这写的是提手旁,写成‘抓’了。”

韩复榘眼一瞪说:“干什么事不要用‘手’呀!快去请老太爷来开会!”

有因为普通话差而引发的历史矛盾或个人事例么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毂、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下面是翻译

东瓯,现在浙江温州温岭一带,古称东瓯国。东瓯人说话发音“火”“虎”分不清楚。当时的东瓯国不会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盖房子都用茅草盖顶,因此常常发生火灾,东瓯人为此都非常苦恼。有一次,东瓯国海边的一个商人到晋国做买卖,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老虎,冯妇居住的城邑就没有老虎。这个商人回国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东瓯的国君,国君非常高兴,备上厚礼,任命商人为特使,到晋国邀请冯妇。冯妇到时,国君空着自己车上左边的位子,亲自到城外迎接,一块坐着车子进城,安排馆驿,待为上宾。第二天,街上发生了火灾,有人就跑去告诉了冯妇,冯妇挽袖抡臂跟着就出来了,但没有看到老虎。这时,大火已经逼近了皇宫,人们就把冯妇推向大火,结果冯妇被烧死了。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胡说八道被治了罪,而冯妇到死都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

这是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你去搜一下【冯妇】就知道了这个人是中国史上第一打虎英雄

由这个寓言故事可以看出国语产生的必要性,以及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随着现在人口流动性的加大,老人就不说了,年轻一代应该尽快学习普通话,以便相互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