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西夏最可怕的传说,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记载吗

七月网480

传说当中嫁给狄青的西夏公主名叫什么

传说当中嫁给狄青的西夏公主名叫双羊。传说在宋夏对峙的时候,北宋大将狄青征战到古盐州,也就是今天的盐池县,和西夏国公主双羊在野狐岭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难分胜负。最后,双羊公主挽弓搭箭射中狄青坐骑大青马,狄青被撂下战马,被双羊公主活捉回城。

西夏最可怕的传说,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记载吗

这对少男少女互相敬慕,在没有三媒六证的情况下,私自成亲。狄青在双羊公主建的城池旁也建了一座城池,后来人们把相距不远的这两座城池分别叫作狄青城、双羊城。狄青和双羊两个人恩恩爱爱地生活在野狐岭的城中。

扩展资料: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北宋时期名将。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

交好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拜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团猜忌狄青,贬为陈州通判,最后抑郁而终。宋仁宗赐予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狄青

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历史中不是没有记载吗

西夏王朝于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灭国,从此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自古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下个王朝无论如何都会为上个王朝记传,但是唯独西夏王朝神秘的消失了,泱泱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的任何史册。

关于西夏国是怎么被发现的,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张澍。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学术大师,凉州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人。年犹未弱冠,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乡榜,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

1804年的某天,已经回到家乡养病的张澍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

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

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

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祸,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

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

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

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不知道知道“天佑民安”是什么朝代的年号,他翻遍了所有的书籍,在一本书中找到了宋对西夏的介绍,方知“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碑上刻的奇怪字是西夏文字。

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

关于西夏,有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国内学者想要研究西夏历史,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俄罗斯科学院的“东方文献研究所”,因为几乎所有现存的西夏文献,都在这里。

俄罗斯人科兹洛夫曾在1909年,1926年三次到访黑水城,并将城中出土的所有文物全部打包运回俄罗斯,据统计,光是科兹洛夫从黑水城盗掘的西夏文献,就有超过8000余种。

西夏是一个很尴尬的朝代,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并没有属于西夏单独的史书,有人猜测说是因为成吉思汗当年战死于征战西夏的途中,因此元朝建立后,才没有给西夏立史。

虽然二十四史中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但西夏还是在世上留下了许多的痕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夏文。

清末考古学者张澍就在184年于武威清应寺发现了可有西夏文的石碑,张澍也成为西夏文自西夏灭亡西夏文失传后,第一个将他识别出来的后世学者。

至此,神秘古国西夏在清末,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而西夏被世人所熟知,还要在西夏王陵被发现后。

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就拍摄到了西夏王陵,至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者们对西夏王陵的研究日益深入,神秘的西夏再次逐渐解开了面纱。

史籍中对西夏国并非没有记载,只是记载得很少,多出现在于北宋王朝的战争中,而关于西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则在中原史籍中鲜有记载。

西夏是一个以党项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历史上,贺兰山曾见证了党项人的无数辉煌与兴衰,虽然西夏灭亡了,但在漫漫中国历史中,西夏仍旧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元朝脱脱修史时编纂了《宋史》《辽史》《金史》,却独独没有编纂于宋、辽、金同时代的“西夏史”,想必提问者便是据此认定史籍中没有对西夏的记载。实际上,提问者大错特错了!脱脱修史时仅仅是没有将西夏单独列为一朝,并不是没有修“西夏史”。因为西夏一直在宋辽、宋金的夹缝中求生存,只要里子、不要面子,经常对宋、辽、金称臣、接受册封。同时,西夏抵抗蒙古人最为激烈,成吉思汗铁木真便是死于对西夏作战时期。因此,蒙古人对西夏的敌意要远甚于宋、辽、金。脱脱在修史时秉承了蒙古人的这一传统思维,直接否决了西夏的正统王朝资格,把“西夏史”列入了《宋史》之中,著有《宋史·夏国传》,等于是把西夏置于了宋王朝附庸的位置。

换言之,西夏并不是没有史籍记载,而是被元朝人出于政治需要刻意“降格”了。不仅《宋史·夏国传》对西夏有详细的记载,元朝的蒙文史料也有关于“唐古特”的详细记载,而这个所谓“唐古特”就是西夏!因此,西夏自太祖李继迁开始,所有皇帝都有详细的世系,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非常完备的,并没有提问者所谓“西夏被发现”之说。西夏一直真实存在,自其存在之日起、直到现在,西夏从来没有被历史淹没。

提问者想必是把清朝张澍发现西夏文字和西夏史混淆了。实际上,张澍发现西夏文字也并不是首先发现,只不过他作了专门研究、发表了“论文”而已。在张澍之前,西夏文的书籍、石刻等等一直存在,只是因为西夏的灭亡和年代的久远,西夏文成为了“死文字”,无人能够释读。久而久之,西夏文字便被人们淡忘了。而张澍的发现重新启发了人们对于西夏文字的兴趣,开始了新一轮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而已。

但是,研究并不顺利,与汉字完全不同的西夏文字很难被全部解读,直到俄国人的一次“盗墓式考古”发生才改变了这一切。晚清时,俄国人科兹洛夫在沙漠中发现了西夏黑水城遗址,并发现了大量西夏文文献。之后,科兹洛夫将这些东西全部运回了俄国。在这批被盗文物之中,有一本《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时期汉文、西夏文的对照字典。有了这把钥匙之后,人们对西夏文字的释读也走上了快车道,大量西夏“死文字”被“复活”。许多淹没在岁月长河中的西夏历史也得以重见天日。

提问者显然是一知半解,把西夏历史和西夏文字给搞混淆了。西夏并没有消失,元灭夏之后,党项人也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融入到了各民族之中。关于西夏的文字记载更加是一直存在、而且相当完备。即便是西夏文字,也没有消失,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成为了“死文字”,被人们逐渐淡忘了而已。

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满载仇恨的西夏王朝终被灭国,从此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波斯人在史集中记载,西夏国王和居民全部遭到屠杀。蒙古秘史也记载了西夏王朝的惨烈灭亡:不留子遗,故有此记。中国自古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下个王朝无论如何都会为上个王朝记传,但是唯独西夏王朝神秘的消失了,泱泱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的任何史册。

1804年,一个叫张澍(shu)的年轻人第一次扣响了隐秘的历史之门。张澍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在凉州的清应寺他发现了一个怪异的凉亭,凉亭被砖四面砌封。因为没有任何口传和记载,寺院里的僧人也不知道缘由,只知道亭子已经被封存了好几百年。这激发了张澍的好奇心,虽然遭到阻拦,但是张澍依旧坚持打开砖封,一探究竟。打开凉亭后一块巨大的石碑暴露在了张澍的眼前,石碑的一面是汉字,另一面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方正字,很像汉字,却没有任何人认识。这种神秘的文字,让他感觉到他在接近一个未知的世界。

张澍在汉字的末尾看到这样一个纪年:天祐民安五年。在张澍的记忆里,正史中所有皇帝的年号,从来没有出现过天祐民安这四个字。难道这是一个没有载入正史的国家么?张澍在《宋史》中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天祐民安元年六月,夏与宋约定绥州附近国界。夏与宋处在同一个时代,两国曾长期征战,夏位于中国西北,宋人称其为西夏。天祐民安正是西夏第四位皇帝的年号,石碑上神秘的文字正是西夏文。《宋史》中的《西夏传》记载,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是一支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而之后的史学家翻译出了西夏文字,西夏也便从历史的长河里发掘了出来。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西夏的存在一直都没有疑问啊,西夏不是没有记载,只是没有列入正统王朝,所以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参与平定黄巢之乱,此后被唐朝授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这便是西夏王国的起源。

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至1227年被蒙古人所灭,西夏实质上存在了346年。

元朝修史,以辽宋金均为正统,所以有《辽史》《宋史》《金史》,但西夏的历史则分布在这三部史书之中。

《辽史》中有《西夏外纪》

《金史》中有《西夏传》

《宋史》中有《夏国传》

至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西夏专史,比如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三十六卷,吴广成的《西夏书事》,周春的《西夏书》十五卷,戴锡章的《西夏纪》二十八卷等,这些都是今人了解西夏历史的原始史料。

此外,今日的学者已经能够识别死去数百年的西夏文字,并掌握了其造字规律,这无疑对我们了解西夏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不爱看历史书的人,大概是从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里知道西夏国这个国家。

西夏,并不是没有历史记载,只是没有像同时期的宋朝、辽朝、金朝那样单独编史,但在同时期的宋史、辽史、金史及当时个人记载的书籍,都记载有西夏。不仅有外族文字记载,而且西夏国有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并已经发现了很多西夏文的书籍和石刻等。还留下大量西夏古迹。最著名的就是西夏王陵,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还有石窟、庙宇等。

所谓西夏,是在中原的人,自大地认为自己是地球中心,本来人家叫大夏国,因位于中原西北部,所以叫西夏。

按正式的立国时日计算,西夏存国190年(公元1038~1227年);然而若依历史实情而言,即如《宋史》所载的“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则是实历347年之久,这就要比起北宋和南宋相加之年还要多出27年了。

西夏国是由藏缅语系的党项民族建立(中国汉族史籍中称其为党项,与其为邻的突厥人、鞑靼、蒙古人则称为唐古特人,笔者认为是属于鲜卑的一支。)

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征服战争,从1205年至1227年,先后进行过6次。其中在1209年、1217年、1226~1227年的三次大型战争中,蒙古国大军都曾进据贺兰山,包围西夏国都中兴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226~1227年成吉思汗发动的最后一次灭夏战争,西夏百姓“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病死六盘山,其军队遂将亡帅之恨移泄西夏,最后征服西夏,进行了报复行动。

关于西夏,历史上不是没有记载,这个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只是说翻开二十四史,里边关于宋,辽,金史都有,唯独就缺了西夏,但是在这几个“史”的后面,是有西夏的记载的,就是《夏国传》,只是做了简单的叙述,并没有把它单独成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正史来说的话,如果要记录一个政权王朝的历史,让它单独成史的话,首先,那个政权存在的影响力,包括经济,面积,人口等要达到能够成史的级别,才能写入编史,如果政权过小,人口,面积等指标达不到,就没有单独成史的必要了,就有可能在我们所说的正史上简单的记录了,而且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史主要就是记录中原王朝和邻近几个较大王朝的历史,那些比较小的地方政权并没有单独记录,比如大理国,也没有单独成史,只是地方史有记录。

西夏作为党项族建立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整个宋时是和宋辽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在抗击成吉思汗的入侵时,西夏是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的,成吉思汗也是在灭夏的战争中受到箭伤而去世的,所以在蒙古人灭西夏以后,就对西夏进行了疯狂的屠戮,包括西夏的文史典籍都销毁一空,所以,能传下来的典籍也不多,蒙古人除了屠了西夏党项大部分精英外,连西夏的名字都改为宁夏,“安宁西夏”。

元朝建立以后,在修史过程中,由于宋辽是兄弟关系,宋金是君臣关系,所以修史就单独修了宋辽金的三史,西夏只是顺带就过了,你也可以看作是附录。

西夏国后面的发现,是到了清代,一个偶然的事情,就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张澍,他在一次和朋友出游的时候,在一座寺庙发现了一个样子怪异的凉亭,问了寺里的僧人,也说不清凉亭的历史,只知道有几百年了,后来在凉亭后的石碑上一面发现了六个汉字“天佑民安五年”,另一面则是没见过的文字,他依据石碑上的年号查阅了宋史,终于查到了这句话说的是西夏第四位皇帝的年号,石碑上没见过的文字就是西夏文,也就揭开了消失的西夏历史的神秘面纱的一角!

研究西夏,找史金波。

提问者真是历史爱好者吗?不读书怎么爱好历史啊。

西夏国不是没有记载,历史资料很多。只是西夏文字失传,没有人认识。

介绍一下西夏

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封建政权。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族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称帝,国号大夏。

详细介绍:

一、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二、西夏的经济

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三、西夏的文化

西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畏兀儿、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

四、西夏的统治

1.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干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干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干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干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干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2.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表兄弟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3.西夏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附:帝王年表

夏太祖孝光皇帝991年-1004年

夏太宗光圣皇帝1005年-1031年

夏景宗武烈皇帝1038年(建国之年)-1048年

夏毅宗昭英皇帝1048年-1067年

夏惠宗康靖皇帝1067年-1086年

夏崇宗圣文皇帝1086年-1139年

夏仁宗圣祖皇帝1139年-1193年

夏桓宗昭简皇帝1193年-1206年

夏襄宗敬穆皇帝1206年-1211年

夏神宗英文皇帝1211年-1223年

夏献宗1223年-1226年

夏末帝1226年-12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