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互动设计
什么是互动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在使用网站,软体,消费产品,各种服务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同它们互动),使用过程中的感觉就是一种互动体验。随着网路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产品和互动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互动的体验。当大型计算机刚刚研制出来的时候,可能为当初的使用者本身就是该行业的专家,没有人去关注使用者的感觉;相反,一切都围绕机器的需要来组织,程式设计师通过打孔卡片来输入机器语言,输出结果也是机器语言,那个时候同计算机互动的重心是机器本身。当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越来越由普通大众组成的时候,对互动体验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了。
因此互动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作为一门关注互动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互动设计。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互动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使用者和他们的期望,了解使用者在同产品互动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互动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互动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通过对产品的介面和行为进行互动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这就是互动设计的目的。
什么样的介面设计和互动体验会让人怦然心动
简单的说就是某事物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使人兴奋,产生占有欲
什么是互动体验?在优化中该如何改善使用者的互动体验呢?
互动体验是呈现给使用者操作上的体验,强调易用/可用性。检视原帖>>
如果我们简单的将使用者体验领域涉及到的技能分为:使用者研究、产品(概念/功能)设计、互动设计、视觉设计、工程技术,我认为任何一个互动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等等,都应该具有整体的复合技能,只是哪部分更多哪部分更少的问题。
1)使用者研究:对于互动设计师,不具备基本的使用者研究能力,无法吸收来自使用者的「资讯营养」,如何做出真正以使用者为重心的设计呢?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可用性测试、行为资料分析等等,这些基本的方法应该要有所掌握。
2)产品(概念/功能)设计和互动设计:这方面不必多说,互动设计师必须有大局观,能够真正的理解产品的思路和方向,从互动的角度实现产品层面的意图。这也是很多互动设计师转向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的原因,在很多方面有交叉。
3)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是很多互动设计师的软肋,常常无法忍受一些互动设计师做出的没有美感的文件。现在,特别是在移动网际网路的设计领域,互动和视觉往往是高度交叉的。互动会影响视觉,视觉反过来也会影响互动。对于一个互动设计师,在做互动设计师,脑海中就应该浮现出视觉的轮廓,为视觉设计留下能够发挥的空间。另外,互动设计师一定要有很好的视觉设计的感觉,知道如何判断好的和不好的视觉设计。画素眼(能够通过肉眼分辨出一画素的差别)至少要具备吧?
4)工程技术:互动设计往往直接对口工程开发,对工程技术的理解不可或缺。其实所谓了解技术,并不是一定要能够立刻写程式码。如果我们看看周围很多「懂技术」的人,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写程式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技术的把握。术业有专攻,对于互动设计师,真正要做的是理解技术可行性区间,知道在现有的技术下有哪些可能性,这需要不断的积累,包括系统的学习和不断向工程师学习。我自己在做 iOS和 Android的设计时,都读过相应的开发书籍,另外也会注意看新的产品,让自己的知识库更充实。
以上是互动设计时所应具备的几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互动设计师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具体如何去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途径,即使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教(事实上这个行业早期的互动设计师主要都是自学),现有的各种资源也已经足够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实践。
我在面试设计师时,发现一个问题,一些面试者会告诉我他们对这个领域多么有热情、多么看好,希望以后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这时候,如果他之前还没有过实践经验,我就会问,那么你都读过哪些互动设计师相关的书籍,很多时候,得到的答复让我很失望,寥寥无几。很多人只是读过一些网上的碎片化的文章就上战场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和使用者体验、互动设计有关的图书,在豆瓣上能搜到一堆的推荐,如果有热情,就付诸实施,在没有实践之前,先多去吸收营养。
互动设计本身是多学科的领域,越是深入,就越发现多种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前两年我读的比较多的书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因为发现一个互动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需要处理人和物的关系,甚至很多方法也是可以通用。现在阅读的范围更杂,社会学、技术思想等等,都能对平时的设计工作起到间接的帮助。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你需要研究资料,却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怎么办?很简单,找点资料学习就可以,需要用什么就学习什么。
互动设计师本身需要是超级使用者,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甚至疯狂的用相关领域的各种产品,让自己沉浸到产品里面去。例如,对于移动网际网路领域的互动设计师来说,手机里没有几......
使用者体验和互动设计有什么联络和区别
互动设计属于使用者体验的一部分,使用者体验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视觉互动等多个层面。
互动包括介面设计,层级关系,跳转,资讯架构等,每一个步骤出错都会对使用者体验造成影响,你比如我把详情页,放在了个人中心的按钮群当中,会使使用者对整个设计的架构产生怀疑,直接导致了使用者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所在的位置。
请问使用者体验和互动设计有什么联络和区别
使用者体验很火呀。要区别和联络先把概念搞清。使用者体验,一般认为是使用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心理感受,如感知觉,情绪情感。互动设计,现在这么看重互动设计,主要哗为了给使用者积极的使用者体验而设计出好用易用的产品。两个词,从字面上也能理解,至于关系要说什么样的设计给使用者什么样的体验,好的互动设计给使用者积极的使用者体验。
没听明白可以直接问客户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可以直接问
为什么 iPhone的互动体验那么好?
1,我观察3岁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开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用。因为触控是人的天性,同时iphone通过箭头图示,向右滑动的文字条(小孩看不懂文字),来暗示手指触控向右滑动来解锁。自然和人的天性是一致的。大人因为成年后受污染较多,反而不一定立即学会iphone解锁,可能需要看文字解释来理解。所以不识字的小孩可能比老年人更快学会使用iphone。需要用文字来解释的互动不是好互动。
2,Apple在“自然”体验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通常PC下的“资料夹”(甚至“档案”)是不太自然的电脑概念,被从iOS里面取消(档案只有和能解释它的应用关联才有意义)。MacOS尝试改变触控板的传统滚动方向,将手指滑动改为和内容一致的方向,并称之为“自然”模式,即,以前的触控板的滑动方向是“不自然”的。这样的改变很需要勇气,但也许Apple觉得长远来看更自然的模式才更有生命力,哪怕暂时会改变使用者习惯而让使用者不适应。
3,自然往往和人的本性相关的。微信的摇一摇是个以“自然”为目标的设计。“抓握”,“摇晃”,是人在远古时代没有工具时必须具备的本能。手机提供了激发人类这项远古本能的条件。设计“摇一摇”时,目标是和人的“自然”或者说“本能”动作体验做到一致。摇一摇的体验包括:动作-摇动;视觉-萤幕裂开并合上来响应动作;听觉:有吸引力(男性是来福枪,女性是铃铛)的声音来响应动作;结果-从萤幕中央滑下的一张名片。整个介面没有选单和按钮。但几乎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互动体验了。感谢手机,让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投掷石头来“连线”到其他人,进化到摇动手机来虚拟地“连线”人。
摇一摇上线后,很快就达到每天一亿次以上的摇一摇使用次数。“简单而自然”的体验人人都会用,并且因为“自然”,而“自然而然”地去用它。它也没有高阶和低端人群之分。摇一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种通过肢体而非滑鼠(甚至触屏)来完成的互动,也许代表了未来移动装置的互动方向(bump在这方面做得更早)。(顺便说下,经常有人说微信摇一摇是学line的,事实上,我们做摇一摇的时候,还不知道有line这个软体。考据一个应用“抄袭”了谁,除了获得心理安慰之外,并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pony三年前曾经送给很多人一本书,《don‘t make me think》,光从字面理解,也是这个意思。自然的体验是不需要使用者去思考的。我个人也欣赏原研哉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应当挖掘人的本原的体验倾向。
“自然”并不只是在互动等体验上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程式设计师都知道面向物件的方法的核心是更“自然”的对复杂事物的建模方法,“分类”是其核心之一。同样地,产品经理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需要有一种符合“自然”原则的建模方法,来通过产品结构模组以及模组之间的联络来对映和解决问题。没有开发训练的人同样可以建立“自然”思维方式,事实上,“分类”是人类模式化和识别外部世界的本能方式,如果有意识地对任何问题都从“分类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察,时间长了,会建立起直觉式的分类感觉,而避免形成“大杂烩”式的结果。而对任何一个介面和互动,同样可以用“don’t make me think”或者“是否自然到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来反复思考。
什么技术可以体验互动身体的感觉
在使用网站,软体,消费产品,各种服务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同它们互动),使用过程中的感觉就是一种互动体验.随着网路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产品和互动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互动的体验.当大型计算机刚刚研制出来的时候,可能为当初的使用者本身就是该行业的专家,没有人去关注使用者的感觉;相反,一切都围绕机器的需要来组织,程式设计师通过打孔卡片来输入机器语言,输出结果也是机器语言,那个时候同计算机互动的重心是机器本身.当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越来越由普通大众组成的时候,对互动体验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了.
因此互动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作为一门关注互动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互动设计.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互动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使用者和他们的期望,了解使用者在同产品互动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互动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互动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通过对产品的介面和行为进行互动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这就是互动设计的目的.
二、互动网的网站简介
1、互动网是介绍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英语学习网站,网站提供大量英语学习,英语政策,是提供学习搜索、信息咨询、资料下载等服务的专业性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学习网主旨是以英语求学者为中心,建站宗旨: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网站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为目标,为广大英语生提供最全面完美的英语学习资讯,英语教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英语网络交互平台。
2、英语学习网是无偿服务于英语学子,致力于全国英语学习的指导及信息传播,是英语学习的专业网站。英语学习网秉承“为英语生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报道全国英语学习动态,英语学习指南等方面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和宣传指导作用,是反映英语学习的重要窗口。
三、什么是网络互动问答平台
1、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的逐渐成熟,能让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用的问答平台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等逐渐兴起和火爆,专业的问答平台小到一个企业的客服,大到一个行业的专家知识库的建设都逐渐体现了互动问答平台的价值,这类网站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在这里接受专家和其他网民的帮助,同时也尽力给别的网民提供有效的帮助。互动问答平台是一类应该集合自动切分词,智能检索,自动分类等技术的网站,觉得一般的论坛形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需要专业领域的互动问答平台,来获取医疗、汽车、教育等专业的知识。
2、互动问答平台一般都集成了自动切分词、智能搜索、自动分类等一整套的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技术。有些特殊的问答平台也提供如增加敏感词过滤(将涉及色情、政治等敏感词自动过滤),舆情监控等功能模块。
3、互动问答平台系统可分为四个部分:(1)网页预处理部分。对所有网页进行正文提取,获取网页的标题文本以及其他网页指向该网页的链接文本信息。(2)索引部分。对全部文本信息分词和建立索引。(3)查询处理部分。实现对主题集的查询输入构造。(4)检索部分。实现对检索结果取出、排序和后处理。
4、互动问答平台可用于行业知识库建设、垂直领域专家系统、行业交流网站问答板块、医学领域的医患交流、教育领域的师生交流等。
5、目前最主流的互动问答平台是:知乎,知道,搜狗问答,悟空问答,天涯等
文章分享结束,网站互动和网站互动交流的指标体系包括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