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逆周期因子(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七月网493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逆周期因子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逆周期因子的知识,包括什么是“逆周期因子”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逆周期因子(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逆周期因子是一个因子公式。

逆周期因子是央行推出的,由国内各报价行在报出人民币当日中间价时所考虑的参数之一;主要作用在减少市场顺周期作用对于汇率的影响。

扩展资料:

逆周期因子第一次出现是2017年5月。彼时,人民币收到大量贬值的压力,已经无限逼近了7的关卡。因为已经连续贬值了两年,贬值幅度达11%。市场上预期人民币要破7的声音十分多。

这些随着预期做空人民币的人,也变成了推动人民币贬值的推手。为了稀释这些根据市场预期做空力量的影响,让人民币汇率反映出真实经济成分,央行推出了逆周期因子。

参考资料:人民网-逆周期因子

什么叫“逆周期因子”这个衡量的标准有什么作用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逆周期系数”等一些因子,但因子的具体指标并没有对外明确,因此不能直接计算。

去年5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公告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由此前的旧公式“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变为“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新公式。

对于引用“逆周期因子”的原因,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一是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二是使中间价更好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

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前,我国外汇市场面临较为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尽管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预期较强。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正是要抵消这种“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运行逾半年,目前来看,起到了较好效果。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得到扭转,人民币资本项目大额流出的势头基本缓解。2017年6月起,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持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月初的6.8一路升至9月初的6.5,随后在6.4至6.6区间震荡,人民币汇率逐渐回归经济基本面。

而央行在此时回应由报价行自行设定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系数”,意味着汇率价格机制朝着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在前行。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引入还是调整“逆周期因子”,并没有也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人民币汇率最终走势仍然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随着汇率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期,单边的升值或贬值走势很难重现,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将是常态。

因此,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尤其是对外贸型企业来说,及时树立汇率风险防范的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是必要课题。

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2015年5月,交易商协会宣布将在中间价公式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央行将公式给到报价行。

旧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关于逆周期因子,什么是“逆周期因子”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