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方案的基本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地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国家除了全国性的中央级的管理机构外,还需要对其各级地方进行分区管理,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相应的地方行政机构。我国目前设有各级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在特别行政区设有特区政府。
建国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划随着政治的或经济的各方面深入发展,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也出现了对我国行政区划有影响的诸如罗开富方案、黄秉维方案赵松乔方案等九大区划方案,这些方案对我国过去行政区划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行政区划及行政区划命名现代已不适应中国国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形成一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在国家国防、疆土安全、民族融合上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应对,许多过去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表现在,我国的过去行政区域划观念陷入三大误区:一、陷入经济人口至上主义误区,即用东部的区划标准来划分西部边疆行政区;二、强化民族区别误区,中国是统一、团结、平等的国家,应强调共同祖国和公民意识,而许多超大型的边疆行政区划刻意强化民族地区特点及差异,不利于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和祖国归属感,不利于抑制分裂主义;三、缺乏疆土国防意识,国防不仅仅是单纯地派重兵驻守(这是最低级的国防),更在于永世牢固,首先表现在边疆行政区划上必须永世牢固,必须采用边疆风险分散原则、边疆楔形划分原则、淡化民族区别强化公民意识及祖国归属感原则、疆土面积加权系数原则、未来战略资源考虑原则。一国之行政区划非小事,需要那个国家的学者们好好去研究、交流、讨论,以促进国家及时、科学地划分。
行政区划方案的主要方案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基本区和副区的命名,除个别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多数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至今。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短缺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量丰富的方案。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
五、席承藩方案
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顺便提及1988年发表的丘宝剑、黄秉维的中国农业自然区划,也划分三个区域,14个温度带,但只有38个区。这个方案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在自然区(三级区)这一级,分出了湿润(A)、半湿润(B)、半干旱(C)和干旱(D)四种类型。最后必须说明,现行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材中的自然区划方案,共同特点是大区或区不列级,以地区为研究重点。主要差别则是前者划分出西南地区,后者则将西南地区分别纳入华中地区、青藏地区和华南地区,因而比综合大学教材少一个地区。
中国60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法律分析:根据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需要全国人大通过。目前没有变化。
法律依据:《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第七条下列行政区划的变更由国务院审批: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简称、排列顺序的变更;
(二)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三)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
(四)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湖泊、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者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