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二课《安塞腰鼓》ppt
安塞腰鼓分段和段意
第一段(1至4自然段):写鼓响之前,后生们的样子。
第二段(5至17自然段)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迈与火烈。
第三段(18至20)鼓声停息之后给人的感受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3、尝试学习作者的写法描写恢宏的场面。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知道这样的画面表演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幻灯3—5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
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气势磅礴,场景壮阔。如果让你来写这样的场面,你将怎样写呢?
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为了顺利地学习课文,我们得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幻灯8
三、听读读课文,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听读一遍课文,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理请文章思路,并说说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1、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为3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美,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同学们知道是哪句话吗?——好一个安塞腰鼓!
思考: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文中哪些话可体现?(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者应鼓舞。)
2、知内容(自由默读)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朗读指导
(1)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那么,《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呢?
教师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2)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3)全班齐读个别段落。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2、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
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3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
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安塞腰鼓场面描写作文指导ppt
1.学会什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场面描写
一、《安塞腰鼓》赏析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二、《安塞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
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
2.模仿《安塞腰鼓》写一篇情景小作文一群精力旺盛的老太太。
她们的腰上系着一条大红绸子,绸子的两端被攥在她们的手中,她们的脸就像绸子一样红。她们站着一动不动,她们的神情郑重而又宁静。
系在腰上的绸子静静的,好像陈放了多年不曾动过。但是,看!——一舞起来就不同了,忘情了,投入了,有活力了。
三十几个腰系红绸的老太太,如三十几朵在风中绽放的花朵。这秧歌使刺骨的寒风立即变得温暖了。
使冰凉的空气立即变得火热了,使木然的人们立即变得亢奋了。好一个秧歌舞!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突然爆发,就像静止的山河突然生机无限,就像冰封的心灵突然得到了光明。
使人觉得:寒冬已去,万物萌发。使人觉得:舒爽和愉悦充满心房。
使人觉得: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幸福日子永远香甜的自豪和神气。你看。
所有的老太太都舞起来,她们的腿、胳膊,她们全身都在用力地舞动着,有的高起,有的低落,有的急速,有的缓慢,每一个动作都如此地投入和卖劲,使你从来没有感受到生命如此鲜明、活跃和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年迈的身躯,那蹒跚的脚步,那满脸的皱纹竟然能释放出如此热烈蓬勃的能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全神贯注,每一个舞姿都是纯洁无瑕,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她们也突然像定在了大地上,一动不动,世界出奇地静,身边的红绸子也一样的静。
3.文章安塞腰鼓中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读着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而又赞叹.安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强盛中.捶,捶,捶,一声声“隆隆”响彻云霄.喧闹声后,文末一声“渺远的鸡啼”更使人彷徨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间那雄浑的鼓声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这也许就是“余音绕梁”了?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4.【写一个场景仿照安塞腰鼓写一个场景仿照课文安塞腰鼓】《安塞激光枪》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坟地。他们狰狞得就像那些鬼魂。
黑魆魆的南风吹动了坟头的冥币,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诡异而恐怖。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激光枪,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用过。但是:看!一打起来就发狠了,绝情了,没命了!百十个被斜背激光枪的后生打死的人,如百十具血肉飞溅的尸体,飞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枪声;旋风一样,是飞扬的血迹;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子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血腥、多么惊诧、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屠杀哇——安塞激光枪!这屠杀,使宁静的空气立即变得阴森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黯淡了,使祥和的世界立即变得死寂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活过来了又死去、死去了又活过来、尔后最终永远死去了的无辜灵魂!容不得安宁,容不得美丽,容不得欢乐。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次屠杀!好一个安塞激光枪!百十个激光枪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海绵了,只听见啊啊,啊啊,啊啊。
百十个激光枪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惊魂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海绵了,也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的悲痛的叫声,啊啊啊啊的痛苦的***,啊啊啊啊的激光枪打死的杂着飞禽走兽的生灵,啊啊啊啊的死亡的发生和剧烈……好一个安塞激光枪!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射击着,疾速地射击着,大起大落地射击着。
它摧残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死神的存在、森严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黑色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残羹剩饭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摧枯拉朽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杀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射击!多水的江南是自由的乐土,在那儿,没有过这样的屠戮。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残忍这么残忍的恶魔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激光枪!每一次瞄准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次发射都呼呼作响。每一次杀死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次毁灭都使人颤栗在巨大的恐惧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破坏了山河、禁锢了想像力的安塞激光枪!愈打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死尸!愈打愈烈!死尸中不存任何生命!愈打愈烈!痛苦和惨烈,死亡和消失,破灭和惊魂,都在这射击和枪声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核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死寂,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火星!耳畔是一声渺远的外星人的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