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八面的意思
威风八面: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
威风八面的近义词:威风凛凛、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威风八面的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卑躬屈膝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形容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出自《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威风八面造句:
1、做人当面留一线定格人生图:一分坦然面对,两分人脉关系,三人与你同行,四面道路广阔,五湖传为佳话,六位高升在望,七种巧合出现,八面威风聚起,九兽为之护法,十难化险为夷。
2、"老黑"是最壮的,他总是被拴在那儿,这位老兄很警惕,叫起来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是什么意思
1、形容神气十足,声势盛的样子。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很威风。一般指人。
2、宋徽宗所藏的玉杯。
成语故事: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扩展资料: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有气势,威风十足
近义词:威风凛凛、得意洋洋、威势赫赫、威仪非凡、眉飞色舞、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得意扬扬、气势汹汹、抬头挺胸
反义词:萎靡不振、失魂落魄、卑躬屈膝、威风扫地、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什么意思
八面威风是一个成语,出自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元·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1-2]
八面威风的意思是指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声势逼人,气派十足的样子;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1]
成语典故
元朝末年的顺帝时期,上下官员极端腐败,统治手段残暴无比,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尤其是汉人,简直牛马不如,任由他们宰割。百姓求生无路,纷纷扯起造反的大旗。疾风骤雨般的起义风暴,使元朝的反动统治很快土崩瓦解了。[2]
在起义军中势力较强的朱元璋,于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现在的南京),自号吴国公。当时其他两路义军首领张士诚和陈友谅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无时不想除之而后快。朱元璋岂能任他们摆布!通过连番征战,他兼并了各方势力。后来,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被朱元璋烧得所剩无几。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身亡。看到大势已去,陈友谅的儿子率领残兵败将乖乖地归顺朱元璋。[2]
朱元璋大获全胜,在九江口张灯结彩,犒劳三军。将士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三军气势酣畅淋漓。为了不让将士们在酒宴上过于拘谨,朱元璋便与大将徐达走出大帐。他们换上便装,边走边聊。此时,月上柳梢,清风送爽,二人精神为之一振,于是朱元璋提议过江一游。[2]
江边只有一只小船,划船的是一对夫妇,徐达走上前去,客气地请二位老人把他们送过江去。[2]
老夫妇相视一笑,他们早已看出来者是谁,欣然请朱元璋和徐达上船。船行至江心,老人突然放开嗓子喊起船工号子,他唱道:“圣天子身后,盘云龙护驾;大将军马前,有八面威风(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2]
朱元璋和徐达二人听了,会心一笑。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南京,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派人找到当年那对老夫妇,给予封赏,并将那条渡船涂成红色,表示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