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阅读打一四字成语
最快的阅读打一四字成语
答案:一目十行
延伸:
最大的巴掌--一手遮天
最长的腿脚--一步登天
最好的视力--一览无余
最快的行走--一日千里
最昂贵的稿酬--一字千金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奢侈的人--一掷千金
最涣散的集体--一盘散沙
最霸道的领导--一意孤行
最无能的班子--一团和气
最快的阅读的四字成语一目十行[yīmùshíháng]
基本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第三题:最快的话(打一四字成语)驷马难追
很高兴为你解答本题,没问题的话,请及时点击右上角的采纳满意哈~
最快的阅读打一成语一目十行yīmùshíháng
[释义]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语出]宋·刘克庄《杂纪六言五首》:“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正音]行;不能读作“xínɡ”。
[辨形]目;不能写作“木”。
[近义]十行俱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反义]慢条斯理老牛破车蜗行牛步
[用法]用作褒义。可形容读书快或不求甚解。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辨析]~和“走马观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偏重于“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义。
[例句]
①他趁着开车前的一个钟头;把这一本小说~地浏览了一遍。
②我们读书不能~;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英译]readtenlinesofwrithingwithonesingleglance
一目十行“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出自《梁书·简文帝纪》。
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求采纳啊
最快的阅读打一成语
1、一目十行
解题过程:最快的阅读一定是一眼看很多行,相应成语就是一目十行。
成语拼音:yīmùshíháng
成语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2、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成语拼音:yīmáobùbá
成语解释: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最大的浪费-一掷千金
成语拼音:yīzhìqiānjīn
成语解释:原指赌徒拿千金当作一注投掷;借以形容挥霍无度。
成语出处:唐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4、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成语拼音:yīluòqiānzhàng
成语解释: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成语出处: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5、最遗憾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成语拼音:yīshīzúchéngqiāngǔhèn
成语解释: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6、最危险的时刻-一发千钧
7、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
8、最坚决的态度-一言为定
9、最困难的处境-一败涂地
10、最不团结的组织-一盘散沙
11、最大的嘴-一呼百应
12、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13、最贵的话-一字千金
14、最长的口水-一泻千里
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
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
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复杂的事件或者含义能蕴含在四个字的成语里面。懂得运用成语的人会显得很有文化底蕴,也能使表达更加精确和易懂。本人我将讲解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
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1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汉语成语,拼音是yīmùshíháng,意思是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延伸出聪明伶俐,善于总结。出自《梁书·简文帝纪》,《杂记六言五首》。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别人需要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地消化时,他却能够通篇扫一眼就抓住要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最快的阅读打一个成语2一目十行造句
1、你读书虽然一目十行,不过我看你是食而不知其味。
2、他趁着开车前的一个钟头,把这一本小说一目十行地浏览了一遍。
3、他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
4、我们读书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5、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6、有些文稿,我可以一目十行,但有些则是需要字字精读。
7、这电视字幕闪得这么快,除非我能一目十行,否则怎能看得清楚?
8、黛玉笑道:只许你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么?
9、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0、这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的书,这篇书评也不是。
11、总编辑好像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似的,一下子就把稿子看完了。
12、别以为他可以一目十行,他只是先把公事作一个粗略的分类罢了,并未细看。
13、听说学过速读的人,看书可以一目十行。
14、速读就是在训练一目十行的能力,可以让你很快就看完一本书。
15、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6、他能一目十行地看书。
17、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绝非神话,唯亲身体验才能理解中奥妙,望各位读者都能运用本书精髓,轻松学单字。
18、一目十行地看完,他的脑子就像腾云驾雾一般、
19、那汗王不明所以,将书信接过后轻轻展开,便一目十行的看了下去。
20、刘飞一目十行的看完,眉头已经蹙成了川字,这些猛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徐娇娇种种龌龊行为,实在令人作呕,王海卖主求财,更是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21、红玉的聪明像是得自传说中一样,一目十行,闻一知十,过目不忘,这几个成语就是为她准备的。
22、而小曹现在虽然能够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23、大盖帽不置可否的又问了一句,显然对傻子漫不经心的一目十行有些不相信。
24、所以现在的他基本上都能一目十行,并且都能做到过目不忘的效果。
25、你看书能一目十行吗?水:有的书看起来,何止一目十行,甚至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了。
26、抖开信纸一目十行的快速看着,居然是陈嫣的恳求信,这个往日里高高在上,正眼都没瞧自己一眼的资产阶级大小姐,居然也有低声下气恳求自己放过她妹妹和。
27、他随便寻一处位置坐下后,就拿出经济管理学的书本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翻书的“刷刷”。
28、阅读的时候通常一目十行,为的是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的大意。
29、虽说不能一目十行,但做到一目五行六行还是可以的,并且能过目不忘;昨日做一道题要十分钟,今天就能至少减短三四分钟。
30、陈默打开文档,一目十行,高速阅读起来,文档后面的部分都是详细的相关资料,可供读者随时调阅,如果只需要大概掌握全部内容,只需阅读前面的几千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