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两句诗是关于谁的故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意思是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题诗后》。
原文: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译文: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题诗后》是唐代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在《送无可上人》之后。贾岛,唐代杰出诗人。他是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贾岛题跋版刻像庵。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诗是谁写的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贾岛所说。贾岛是一位对于诗词的锤炼十分重视的诗人,所以有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创作出短短的两句诗。并不是所有的诗人、词人都能够一吟千绝,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够洋洋洒洒地写下旷世绝句,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够拥有超高产量。对于贾岛来说,写诗从来都不是速度,不是产量,而是诗的质量以及内心的期望。
1.唐代诗人贾岛
大多数人对于贾岛的认识应该是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动作词语“敲”字惟妙惟肖,将夜晚时分的孤独僧人推门的情节生动表现。贾岛有一个别树一帜的称谓,名为“诗奴”,顾名思义可见贾岛对于诗词的喜爱,已经到了心甘情愿画地为牢的地步。在“敲”和“推”的争执之下,无数次习题进行了思维的探索,一个对于诗词字字斟酌的诗人形象也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脑海之中。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的品格
贾岛是一位精益求精的诗人,他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僧侣生活,这也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经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贾岛创作的作品中,往往喜欢构建那种荒凉、悲戚、寂寥的场景。他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的是他的这首诗的两句就花了三年时间,字的运用和字的推敲都让人它再次读起自己创作的诗词之时流下泪水。
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着
贾岛将艺术、将诗视为生命,视为人间最珍贵的事物。没有多少人能够为了短短的二句话耗费整整三年的时光,但贾岛可以。贾岛身上那种对诗的执着和坚持让人动容。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谁说的
这是诗人贾岛说的,原诗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贾岛三年才能琢磨出来一两句好诗,每次一读自己写的诗都会泪流满面,知音如果不欣赏自己写的诗,那么贾岛甘愿回到故乡的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入睡。我相信读过此诗的人一定能够从中了解到贾岛的为人,他就是这样一个对作诗如痴如醉,反复斟酌的人。
贾岛这种时时都在推敲自己所作的诗句的行为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出名了,贾岛经常都会斟酌自己的用词,对于一句诗里的一个字往往会推敲很久都做不了决定,但是这也正是他的诗为什么这么出名的原因,态度决定结果,每一首经过贾岛反复推敲过的诗都称得上是精品,另外这种对待学术极其认真的态度也是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学习的。
说到贾岛喜欢反复推敲这件事,他还因为自己的这个习惯冲撞过一些大人物呢,比如说韩愈,话说有一天贾岛骑着一头驴走在街上,但是心思却全部在他新作的诗上面,他正在想在“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是用“敲”还是“推”更好一点,不知不觉就撞上了时任京兆伊的韩愈,最后两人也是反复推敲才最终确定了用“敲”这个字。
还有一次是贾岛在作“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渭水。”的时候冲撞到了刘栖楚,听说后来还被关了一晚上,可见历史上的那些名句名篇也不都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诗人们信手拈来的,都还是付出过很大的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