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跳珠”是什么意思
“跳珠”的意思是“像珠子一样乱跳”。
原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明朗。
出处: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诗歌赏析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首二句写云写雨,“白雨跳珠”,雨点像珍珠乱跳,用语新奇。后二句写风写水:忽然大风掠地,云收雨歇,楼前水色,仍如湛湛蓝天。
诗人抓住夏日雷阵雨的特点,选择了典型事物,使云、山、雨、船、风、水、天依次出现,画面连续变化,节奏迅急,恰好同夏日雷雨骤起骤止、来去倏忽的特点相适应。全诗取譬巧妙,笔势飞动,画面新奇,气象雄放,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高妙境界。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的“跳珠”有何妙处
把雨滴比喻成珍珠,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作者: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话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扩展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的“跳珠”有何妙处
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朝代】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话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扩展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