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谜的意思
哑谜的解释
[enigma;riddle;puzzlingremark]
隐晦难解的话,比喻难以揣测、猜透的问题或事物详细解释隐语;谜语。喻指难以猜测的问题。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而今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且待我儿成人之日,从公告理。”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八章:“事过两天,师长打的哑谜就清楚了。”
词语分解
哑的解释哑(哑)ǎ不能说话:聋哑。哑巴。哑子吃黄连(歇后语,喻有苦难言)。嗓子干涩发音困难或不清楚:沙哑。嘶哑。无声的:哑剧。哑铃(一种铁制的运动器械)。因发生故障,炮弹、*打不响:哑炮。笑声谜的解释谜(谜)í影射事物或文字的供人猜测的隐语:谜语。猜谜。灯谜。哑谜。谜底。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这事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谜团。部首:讠。
哑谜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谢谢!
哑谜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灯谜。它的谜面十分奇特,不是用谜条,而是陈设实物。它的猜法尤为别致,猜者不必开口,只要做出动作去猜破谜底。因此,特别引人入胜。
哑谜的历史甚是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中就谈及春秋时的大夫咎犯伸出五指讽谏晋平公的故事,可说是最为原始的哑谜了。后来,战国时齐国的无盐女也曾以四个动作——扬目、炫齿、举手、拊肘来谏喻齐王,也算是一种雏形期的哑谜吧。然而,比较成熟的哑谜要到三国时才出现。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上就有过杨修和曹操猜哑谜的故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这些故事写进了书里,如曹操在新造花园的大门上写了个“活”字,后被杨修悟出这是丞相嫌门太阔(门中加活,是个“阔”字)。又如一次曹操在别人送来的奶酪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也让杨修给猜破,即“一人一口酥”(“一合”二字可拆成“一人一口”)之意,便吩咐众人分了吃掉。
清代笔记中也不乏猜哑谜的记载,较为有名的是乾隆初年,扬州某盐商曾在元宵节那夜设一哑谜:他在一个玉盘中放置一尊银罗汉,要求做一动作,打《千家诗》七言一句,并言明猜中就以此二物相赠。后来被一位文士猜中,但见他默不作声地取起银罗汉,并将玉盘旋转一周,盐商颔首称妙,如约奉上了玉盘。原来谜底是“银汉无声转玉盘”。
民间流传的猜哑谜的故事就更多了,苏州弹词《三笑》里描绘的吴中才子文征明和祝枝山在姑苏元宵节猜哑谜的故事,尤为脍炙人口。明代的文征明和祝枝山,不但是擅长丹青和书法的大画家和大书法家,而且还是善猜能射的灯谜行家。一年的元宵佳节,两位才子相约去苏州玄妙观赏灯会。这天夜里灯谜遍处有设,而且还有“哑谜”设摊助兴。文祝二人行至一处,只见人头攒动,原来围着在猜一谜:主人在谜架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关着小鸟一只,笼旁悬挂铜钱一串,并注明猜的人须做一动作,猜一句衙门用的俗语,猜中就以此钱相赠。文征明稍加思索,抢步上前取过铜钱,欲打开鸟笼放走小鸟,主人见了连连点头称是。这时,一旁的祝枝山,见状急步上前,一手抢过文征明手中的铜钱,一手往鸟笼内捉鸟,不料用力过猛竟把小鸟掐死了。主人微露愠色对祝枝山说:“那位相公已经猜对,你这位相公何必多此一举,还把小鸟弄死,真是罪过。”祝枝山仰天大笑说道:“他猜他的,我猜我的,你出谜的不该厚此薄彼,吝啬赏钱。”经过揭晓,原来文征明猜的谜底是“得钱卖放”(本意是受贿后放人),祝枝山猜的俗语却是“谋财害命”,主人听罢大喜,高高兴兴地又拿出了一串铜钱。
随着时代的进步,哑谜不断地得到改进,逐步演变成纯以实物为谜面,用动作来猜出谜底的“花色灯谜”,其趣味也就更加浓郁了。
猜哑谜,初看上去好像茫无头绪,其实不然,只要你掌握它的两个特点去猜,谜底便可迎刃而解。
第一个特点是,谜面用的是实物。第二个特点是,猜起来用动作。因此,它的谜底一半系在实物上,猜的人应从实物的名称(包括异名、简称等)及特性上思考。谜底的另一半则寓于动作之中,因为有动作,所以谜底一定藏有动词(包括“别解”后可作动词解的词语)。
下面请来看一个例子,有人在桌上放着一只盆子,盆旁放着一朵红花,要求猜的人做一动作,中药名二。这则哑谜有两件实物,一为盆子,一为红花。这谜底中一定会嵌有二物之名,再想一想,中药里以“盆子”和“红花”为名的有“覆盆子”和“藏红花”两味,恰好“覆”与“藏”字皆可作动词解,所以就可这样去猜破它:走上前去取过盆子把它覆盖在红花上,这样红花便可藏其中了,谜底“覆盆子、藏红花”就是这样解出的。
有时候,出谜的人还会在实物“谜具”旁注上一些附加要求,以冀更贴切哑谜的谜底。比如有人出了这么一则哑谜:桌上放着几只互相套住的钥匙,并附一纸,上写有“男士谢绝猜射”的字样,要求一动作,打京剧名二。当时有位女同志起身上前,细心地一一解开了这连环套着的钥匙圈,主持便赶忙递上了奖品,因为她猜个正着。这则哑谜的谜底是:《女起解》、《连环套》。
哑迷是什么意思
哑迷是物谜的一个有趣的分支。
物谜和其他形式的谜语比较来说,不太容易捉摸,因而在现代并不常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猜谜活动中,加入一两条生动有趣的物谜,往往能使气氛更活跃。
哑谜从谜面来看,和物谜相仿,也是展示一件或几件物品,让人们通过物品本身的特征或相互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猜想。然而,物谜和哑谜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哑谜猜射的特点是只做动作,不说话。
扩展资料:
有的哑谜,除了专门展示物品的几种方法之外,还有不少来自生活、不加雕饰的佳品。
如有这样一条哑谜:从前,有个秀才去清水湾拜访好友,走到三岔路口不知该往那条路走。这时,他看见一位老大爷坐在路口的大石头上休息,就上前施礼问路。这位大爷很风趣,听后也不答话,却走到大石背后,露出头来,微笑着看了秀才一会,然后朝秀才来的那条路走了。
这秀才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再沉思,终于恍然大悟。于是,他就高高兴兴的按着老大爷指引的路,走到了清水湾。原来,“石”露个头即为“右”字,老大爷用哑谜告诉秀才:应该往右边走。这类哑谜,制谜者往往进入谜中,更富谐趣。猜谜时只要从谜中所包含的情景去思考,不难射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