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鬼节撞鬼(鬼节撞鬼法律讲堂)

七月网2460

一、中国传统鬼节有几个

1、清明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五日左右,从太阳到达黄经15度开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它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孝经纬》记载说:“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以“皆洁齐而清明”解释“清明”之义。清明节作为农事季节的标志,是开始春耕播种,中国的南方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的谚语,北方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

鬼节撞鬼(鬼节撞鬼法律讲堂)

2、从节日说,清明是寒食节的演变。寒食节的由来是,春秋时晋文公流亡列国,随侍大臣介子推曾割下腿肉为其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隐居绵山。文公难以寻觅,便放火烧山逼他出仕。谁知子推矢志不移,抱树而死。为了悼念他,文公下令在他殉节这天(清明前一天或两三天),全国寒食禁火,以后演化为节。也有学者认为,寒食之俗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改火风俗,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奴隶制社会的火禁制度。其证据就是唐人韩翊的《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以及现今一些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的每年“取新火”习俗。由于两节相近,不少节庆活动相重,久之寒食节与清明节不仅没有严格的区分,还被后者取而代之。

3、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为祭祀鬼神,故又称鬼节、冥节、死人节;由于其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习,故又称踏青节。“清明”还与“聪明”谐音,故有些地方还称“聪明节”。鬼节,死人节,是同一意思,因为人死了称“鬼”。相传,鬼生活在阴曹地府,即所谓的“冥界”,所以方称冥节。清顾禄《清嘉录》记载说:“盖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可见,清明乃是三个鬼节的头一个,所以祭祖之风习也重。清明既为鬼节,所以这一天祭先祖,被称为“过节”,意思是鬼在这一天过节。

4、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5、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6、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7、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8、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9、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10、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11、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12、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13、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14、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15、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16、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17、有些地方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18、还有些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19、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20、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21、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22、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23、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24、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二、鬼节禁忌

1、避鬼:据说鬼会去它们的巢,所以中元节不要胡说八道,因为鬼可能正从你身边经过。

2、避免夜间行走:晚上11点前不要上街。这是一个鬼夜,阴气最重,所以你不应该在这一天呆在外面。晚上不回家是大忌。

3、避免夜间拍照:镜子或手机之类的东西很容易拍到不干净的东西。如果晚上拍照,可能会拍到不干净的东西,说明沾染了不吉利的东西,运势会下降。...

4、忌踩鬼纸:中元节,路边经常有人烧纸。不要踩到散落的鬼纸。是烧给鬼的钱,鬼会经常捡的。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

三、鬼节会撞鬼吗

1、鬼节只是传统习俗,是否真的有鬼,谁也说不清楚。

2、鬼分两种,一种是心鬼,一种是外鬼。所谓心鬼,就是心里有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你日常精神疲惫,焦虑,或者在思虑什么事情,就很容易心中生鬼。这种鬼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对心脏、脑血管都有极大的危害。心鬼的外在表现一般为三种,一种是梦魇,比如睡觉时姿势不正确,或者手压住了胸口,就很容易梦魇;第二种是眼迷,比如明明没有东西,你的眼睛余光突然会发现有什么东西穿了过去,这是精神恍惚、不集中的表现;第三种是背后有鬼,最常见的是黑夜一个人时,会总觉得周围有什么东西窥探你,让你很是害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

3、所谓外鬼,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鬼了。传说中的鬼,分两种,一种是人死后灵魂有执念,没有下阴曹地府,滞留在人间,叫做鬼魂;一种是阴性生物年久日深,产生了智慧,称之为阴魂。不过以上所说,只是传说,是无法考证的事情,最起码我是没见过。

4、至于到底有没有外鬼,本人认为是有的,但是,鬼这种东西很不容易形成。鬼魂的产生,必须有两种必要条件,一是人生前精神力,或者说脑电波很强大,不会人一死,就马上消散;二是外部环境有利于使脑电波存留。大部分的人死后,灵魂都会马上消失,不会形成鬼魂。除了在死前极度恐惧或者是有其他强烈执念情况下,灵魂出窍,并且机缘巧合的存在下来,才会有鬼魂的出现。这种情况产生的鬼魂,是只有临死时的一点记忆,生前事是没有记忆的。实际上这种机缘很少有,即使有,在时间的推移下,鬼魂也会慢慢消散。或许有一定的概率鬼魂会长期生存了下来,并产生了智慧,但这个概率是几百亿分之一。

5、同时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真的又鬼魂,也不要害怕。老话说的好,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人可是比鬼厉害,吹口气都能把他灭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