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生死
《春秋》记载,鲁国第十七任国君鲁申进入在位执政第三十二年的春天,楚国派出他们的大夫——斗章出使晋国,向晋国请求和解。晋国则派出相对应的大夫阳处父回报楚国愿意和解。由此晋楚之间开始有了正式的沟通。我们说,城濮大战之后板块局面都在发生变化。晋国这几年主要的精力都是花在狄人身上,也就没有余力向楚国进行挑衅。而此时的楚国呢,上面的国君已老,下面的群臣掣肘,也没有了北进之心。两国在此提出先和解以抹平之前的恩恩怨怨,然后再找机会重开新篇。
到了本年的夏天,四月,郑国的国君郑文公去世了,亲晋的太子郑兰继位。我们要说,郑文公在位前后有四十五年,非常的漫长。他的一生经历了“春秋五霸”之中的三个霸主,分别是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宋国的国君宋兹父和晋国的国君晋重耳。而纵观他这一生,在政治立场上给人总是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比如说齐桓公当年强盛的时候,郑文公就像拉不住的牛一样,非要和楚国亲近而与齐国不和,等齐桓公搞了“葵丘之会”真正稳定住霸业的时候,郑文公又腆着脸地跑去亲近齐国。齐桓公去世之后,郑文公马上翻脸去投靠了楚国,此后不遗余力地去支持楚国。
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在“泓之战”中战胜了宋国的国君宋兹父,郑文公为了招待楚成王,那可以说是挖空了心思,礼数、尊严、脸面通通都不要了,只要是能拍好楚成王的马屁,他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是楚国在“城濮大战”失败之后,郑文公马上就投靠了作为战胜国的晋国,可是晋国在“践土之盟”上确定了霸主的地位,郑文公反而又偷偷地跑去勾结楚国,最终引发了秦晋联军包围郑国的战役,一直到这个时候,郑文公才任命亲晋的公子郑兰做郑国的太子,由此彻底倒向了晋国。
郑文公就是这样“蛇鼠两端”,一会倒向这边,一会倒向那边,不断地反复。可是我们站在郑国的角度上来说,郑文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郑国的国家利益和民众的安全。齐桓公时代,之所以郑文公要去亲楚,那是因为齐国对郑国的压力是政治压力,这种压力是可以通过政治手段甚至一些卑劣的方式来化解,这种压力是不会对郑国的国家和民众造成直接的伤害的。反观楚国对郑国那可是直接的军事压力啊!所以齐桓公崛起,郑文公也要一意地去亲近楚国,就是为了防止楚国对郑国发动战争。到了后来他去讨好楚成王就是因为他发现楚成王不是一心想要成为类似齐桓公那样的霸主,所以只要把楚成王的马屁给拍舒服了,那楚成王就不会找他的茬。
于是,只要符合郑国利益,什么礼数、尊严、脸面通通都可以不要了。到了“城濮大战”之后,他发现晋国有可能成为中原的霸主,于是他就转投了晋国,可是他又担心楚国有可能对郑国发动军事打击,他才会私通楚国,以安抚楚国的情绪,也就是回到了当年齐楚时代的政策。最终他发现楚国暂时没有北进之心,这才真正地倒向了晋国。我们说,郑文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防止郑国成为大国的攻击目标,郑人很感念他这一点。于是郑人按照谥法“慈惠爱民谓文”,为他定谥号为“文”,后世就称呼他为郑文公。
郑国是怎么死的
郑国是韩国人派到秦国修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国力,使之无力吞并七国,在水渠快要修完之时,秦国发现了郑国的身份,想把他处死。
郑国辩解道,要是把他处死这个水渠就无人会修了,而且这个水渠的确对秦国有用使得关中沃野千里,也不利于吸纳人才,所以秦王就没有杀他,得以善终在秦国。
郑国的郑国渠影响: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郑国怎么死的 郑国的死因
1、郑国在秦国因衰老而死亡。
2、郑国是韩国人派到秦国修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国力,使之无力吞并七国,在水渠快要修完之时,秦国发现了郑国的身份,想把他处死。
3、郑国辩解道,要是把他处死这个水渠就无人会修了,而且这个水渠的确对秦国有用使得关中沃野千里,也不利于吸纳人才,所以秦王就没有杀他,得以善终在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