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简介(蔺相如的生平简介)

七月网5170

蔺相如简介.

先祖——蔺相如简介蔺相如,字仲仁,赵人也。战国时期蔺氏避乱自蔺邑内迁。蔺相如祖籍山西洪洞许村,其祖茔位于许村南垣之上,有墓志(散佚)。公元前314年(丁未、周赧王元年、赵武灵王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寅时出生於岳阳蔺河之畔蔺子坪村。童年因战乱即随母亲颠簸流离东出太行,徙居泽州、辉县、邯郸蔺家河村,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时年30岁。公元前283年(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君命,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时年32岁。公元前279年(周赧王三十五年、赵惠文王十九年),蔺相如渑池之会,与强秦外交斡旋,令秦王击缶不失国尊,赵王拜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时年36岁。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之故事亦发生在此年。同年,赵惠文王赐予他“廿年丞蔺相如”铜戈(此出土文物现为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此并非普通兵器而乃其地位与权利的象征。公元前271年蔺相如简介,列国间风平浪静无一战事,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将而攻齐至平邑,不战而屈他人之兵,时年44岁。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孝成王六年),长平之战前夕,蔺相如悉战局之危,晓战略之重,忧家国之安,反对“赵括代廉”,抱病进谏但未果,致长平惨败遗憾千年,时年55岁。

蔺相如简介(蔺相如的生平简介)

公元前259年(周赧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二十万攻赵,兵临邯郸城下。赵、魏、楚合纵抗秦,赵王不得不复用廉颇蔺相如简介,相如亦带病率府人与军民并肩作战,直至前257年秦军大败退至河西。昔日,相如指挥作战的地方,当地百姓称其为“东鼓”、“西旗”。1971年此处曾出土“赵国战界”之残碑。蔺相如卒於公元前247年(甲寅、秦庄襄王三年、始皇帝继位前一年、赵孝成王十九年)五月初二日子时,寿69虚岁(68周岁)。蔺相如娶妻孔氏,公元前306年(乙卯、周赧王九年)出生,公元前218年(暌未、秦始皇29年统一六国后第四年)五月初五日午时卒,寿90虚岁(89周岁),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蔺相如有8子2女。子依序为,长子仪(曾仕赵,为大夫,其后人不祥,依旧时之俗,可能在山西故里守祖茔);次子范与三子嘉居磁州,范之后裔移居湖北,嘉之后裔居磁州、徐州;四子景退居万邑(今江西万载县),其后裔一支迁至今湖南浏阳文家市镇玉泉村;五子丛信之子烈迁居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六子岱,七子封和八子冕守父墓,子孙因而家于渭南。

蔺相如从女嫁于齐国上卿陆发,长女不详。蔺相如墓在晋、冀、陕、豫等省有古县、磁县、泽州、邯郸、临潼、曲阳、辉县、修武、衡水、涿郡等十余处均有发现,且有多种志书记载,但何处真墓地,何处衣冠冢,迄今不可考。此现象在数千年宰相系列墓志中仅此一例,足以说明后人对我先祖蔺相如祭祀之看重。蔺相如,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其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爱国品德、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思想,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妇孺皆知,称其千古名相名副其实。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因相如“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太史公而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蔺长旺丙申仲夏於平阳)

蔺相如和廉颇的简介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系金文作𡉣波,籍贯有山西太原、山西运城、山东德州等说。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之良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战胜齐国、魏国、燕国。

前283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伐齐,乘济西之势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廉颇于鄗代之战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主帅栗腹,令燕割让五座城池求和。廉颇获封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即代理相国,这时前任相国平原君赵胜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扩展资料: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赏识的感慨。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东周列国志/第105回》记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当时廉颇年近七旬。

中国大陆电视剧《皓镧传》,姚未平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

蔺相如的生平简介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事件。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蔺相如生平最出名的三件事

完璧归赵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渑池之会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史记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