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还是局部还是宏观还是微观
我们的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局部,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整体的环境变化,影响着局部,局部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微观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无数微观的变化就影响着宏观的世界。
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着的概念,都可用有无来表达,因不同阶段的认知认识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组成有价值的世界。
世间万物皆有价值:如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会存在的社会事物,历史存在的过去事物,知识造就的未来事物,文化产生的事物,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生物的演化,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
扩展资料:人们对世界的描述,就是对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环境里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范围描述。世界有起始,可以用时间来描述的条件;
世界有范围,就有了可以用空间来描述的条件。在生命的时空概念里,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文化、有了社会、有了民族、有了国家、有了世界范围内一切的概念区分。
世界的概念没有有无,无形无态。世界形态因人的思想意识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态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观。
世界是自然孕育的结果,自然是世界的缔造者,世界是所有自然活动的概括。世界是唯物的,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存在,相反,生命的存在必然要在物质世界中产生。
我们的环境是一个什么答题
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环境是个“致肥胖”环境
中国经济网
2019年07月08日·中国经济网官方账号
来源:科技日报
人类现有环境可能易致肥胖
科技日报北京7月7日电(记者刘霞)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在过去50年里,人类总体上变得越来越胖,科学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的一份新研究警告称,从我们在子宫里一直到死亡,所谓的“致肥胖”环境会提高我们体重指数(BMI)不健康的几率。
研究人员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致肥胖”环境,其中包括杂货店的距离有多近、人们使用安全人行道和公园有多容易等变量,毒素和微生物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称,2016年全球肥胖人数超过6.5亿人。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全球肥胖程度自1975年以来几乎增长了两倍,挪威科学家研究了从1963—2008年定期在北特伦德拉格收集的118959人的数据。这些人的年龄介于13—80岁之间,他们能代表整个挪威人口。
研究人员发现,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挪威人的BMI平均值大幅上升,而且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年轻时的BMI要比之前出生的人“高得多”。
而且,遗传上有肥胖倾向的人的BMI上升幅度最大。在上世纪60年代,遗传风险最高的男性比风险最低男性的BMI平均高1.2;到本世纪头10年,这一差距升至2.09。在女性中,这一差距在上世纪60年代为1.77;到本世纪头10年为2.58。即使考虑到吸烟等与体重有关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也站得住脚。
研究人员认为,BMI提高可以用“致肥胖”环境与个体遗传特征相互作用来解释。
他们还指出,虽然吃得太多,运动不够是肥胖流行的原因,但“深层原因很可能是全球化、工业化和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复杂组合。”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挪威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护理系的玛丽亚·布兰德奎斯特说:“对那些在遗传上有肥胖倾向的人来说,现在的环境可能使他们更难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不过,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但我们可以影响自己身处的环境,改变人类居住环境有可能是应对肥胖流行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谈谈对环境的认识
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囊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如今和将来的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其中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社会现实,则是更为重要的心理环境。人不能反映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事物,实际上对人心理发生影响作用的心理环境只是人整个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中,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也并非一致。
现实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人的心理环境,取决于现实因素本身作用于人的强烈程度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即受人的个性倾向(如注意、兴趣、需要、价值观等)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只有客观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时,这些环境因素才对人的活动有作用。
它才是具有主观意义的因素,才是人的心理环境。故人的心理环境比起人的周围客观现实来要小得多。因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头脑中的环境映象可能截然不同。而正是这种心理中的环境反映,调节着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引导和制约着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扩展资料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与改造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其周围的客观环境都会发生许多变化,一方面,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主观努力,去改造旧环境,创造一个与人们当代生活相适应的新环境。其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适应和平衡。
一般而言,环境大致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范围,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中既有正性作用,又有负性作用。人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的向上的因素,去除环境中消极的落后的因素,来达到人与环境的结合,使人的心理在这种结合中得到健全发展,才智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