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狮子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的发掘历程)

七月网1800

狮子山汉墓的基本介绍

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狮子山汉墓(狮子山汉墓的发掘历程)

在中国的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应物品与器具。

狮子山汉墓的发掘历程

1977年,王恺从洛阳市博物馆调回故乡徐州,一踏上这块充满浓郁楚风汉韵的土地,他就盯上了汉墓。徐州城四周埋葬着西汉12代楚王,在王恺回来之前,徐州只能确定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其他十一个楚王谁也不知道葬在何处。王恺发誓要在后半生中找到这些汉墓。

到1990年,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共找到了6座汉墓,它们是:北洞山楚王墓、驮蓝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两座)、东洞山楚王墓、卧牛山楚王墓。1991年,他找到了狮子山楚王墓,惊人的考古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知名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胡锦涛、吴邦国、李铁映、钱伟长等对他的考古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锹挖出兵马俑,王恺看到了楚王的影子

徐州市东郊的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由于状若雄狮,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脚下砖瓦厂的一个民工正在挖土。忽然锹下“当”的响了一声,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奇迹———继咸阳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批兵马俑军阵———徐州狮子山彩绘兵马俑。此处出土的兵马俑有四条步兵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整体看去,规模宏大,造型美观,雄壮威武,且塑造艺术与秦俑不同。秦俑以写实为主,而这些汉俑却是在继承秦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即面部表情上具有写实的特点,而形体塑造上则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含蓄而耐人寻味。

在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眼睛盯住俑坑频频惊叹的时候,已经找到了6座汉墓墓的王恺,眼前晃动的仍然是两千多年前楚王的影子,他把探求的目光转移到俑坑后面的山峰。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感觉,使他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些兵马俑不是孤立的,附近肯定有一个显贵的主人,且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因为史书上没有西汉军事重臣死后葬在徐州的记载。但是,古城徐州自古为经济发达地域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诗里说得精彩,叫做‘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千秋’。早在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大将韩信为楚王,镇守在这里。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就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管辖薛郡、东海等36县。这个楚国是刘氏皇权的重要封国之一,楚王是当时楚国的最高统治者,西汉一朝,楚国传了十二代王,到了王莽的时候才断绝。兵马俑的附近一定有一个大型的楚王墓,如果我没说错的话,那里很可能埋葬着西汉早期的一个楚王。”人们还在半信半疑,这位考古学家已经手持“洛阳铲”(一种考古探测用的铁铲)上山了。他这一去就是10年。

十年辛苦三次惨败,王恺发出重誓

放眼狮子山的上上下下,山冈密布,野树丛生,王恺心中的那个汉墓墓在哪里?1985年10月,王恺率领物探队找遍了狮子山的每个角落。他们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铺地砖。这表明,在汉代的时候,狮子山上有建筑物。王恺断定,这里就是当年楚王的陵园,后来被战火毁掉了。他下令继续找。有一老人说,狮子山早年间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开山就可以取石去卖。“好好的一座山,哪来的大堆大堆的碎石呢?”王恺推断的结果是:碎石是当年古人在这里开山挖墓时剩下的,汉墓墓就在狮子山主峰的腹腔里。确定了大体方位后,王恺带领大家展开了探测工作。狮子山主峰南侧上分布着上百户居民,民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不可能拆掉所有的民房去打梅花桩探测。王恺的“洛阳铲”在一户民房前后画了一个圈儿,认定这里有望找到墓道。于是,花了一大笔钱征用了这座民房,结果没有找到墓道。再征民房,王恺不大好意思向领导张嘴要钱了。

这个时候,煤炭部地质勘探大队前来帮忙,却又因地形复杂难以探测而告退。第二次又失败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王恺的好朋友、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宁书年先生前来增援,他不但带来了全国十余省市50多位科技人员,而且带来了维加重力仪、地震仪、磁法、电法、地质雷达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器。王恺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结果仍然是失败。

三次失败已耗掉了国家几十万元,王恺有点心疼了。一面是心疼,一面又是心有不甘,“洛阳铲”拄在狮子山南峰上,他仰天发誓:“找不到汉墓,我死不瞑目!”

开老人座谈会,“大地窖”露出天机

1990年初春的时候,王恺决定召集狮子山地区的70岁以上的老人开一个座谈会。他把老人们请到办公室来,他叫这方法为“群众路线”。老人们说了很多关于狮子山的故事,王恺在脑中逐一进行过滤,一个又一个地清除放弃,突然,他的目光盯住了一个老农一开一合的嘴。

那老人没有注意他的目光,只在那里自顾自地闭着眼说:“山上老张家的地窖可真大,很大很大的,能存上万斤红芋,有两米多深……”王恺的大脑飞快运转起来:山上的土层那么薄,怎么可能挖到两米多深?是不是挖在了墓道上?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在山上挖出能储存上万斤红芋的大地窖?想到这里,王恺拎着“洛阳铲”来到山上,找到那个有大地窖的人家。他下了地窖,前后左右环顾一番,就兴冲冲地爬了上来,他对那户人家说:“我们征用了你家的大院。”1991年7月初,王恺率人在那个地窖里打深沟,然后向四面扩展。7月14日,王恺激动得快要发抖了。他的向四外扩展的“洛阳铲”终于触到了一块硬硬的石壁上。他认为这就是墓道的东壁。经过一番清理,果真发现了一道笔直的石壁,尤令他惊喜的是石壁上还有一道道密密的凿子印。毫无疑问,下面就是汉墓,在西汉时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开山体为自己造墓。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狮子山汉墓。

徐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了狮子山130多户居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曾说:“狮子山汉墓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级的。”“原来,从山顶开天井往下开凿17米,然后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狮子山几乎被掏空了。试想,当时的民工只凭一铲一凿,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带天井的陵墓在国内没有见过,国际上也没听说过,所以说它具有世界意义。”发掘开始了。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先清理那个巨大的天井,他们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此后,33岁的副研究员邱永生,在王恺信任的目光中缓缓走进了封闭两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们后来判断的那样,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楚王的金缕玉衣由3400片玉片缀成,但金线大部分被拆下变成了纯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坏,楚王的尸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颅骨在东,下颚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还有大量的碎玉和铜质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发出点点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向发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嫔妃陪葬墓的旁边,他们发现了数枚夜明珠。这些珠子历经地下水两千多年的侵蚀,虽然表皮有些脱落,但直径仍达0?6厘米,而且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地上有一把青铜短剑,寒光闪闪,他们拿出10本稿纸放在剑锋下轻轻一划,一摞稿纸立即分成两半。此外,还有玉璜、玉蝉、玉杯、玉龙、玉冲牙,176000多枚铜钱,130枚印章,共2000多件国家级文物。

在汉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并由此产生了“视死如生”,这座汉墓墓几乎就和地面上的王宫一样,随葬品也包括了楚王生前所使用的一切物品。这些精美的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填补了我国汉初考古的大量空白,因而被称为“九五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199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研究所对汉墓出土的文物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员通过金属成分和金相组织测定分析,判定该陵出土选样的铁兵器、铁凿和铁甲片为炒钢制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炒钢制品,表明我国炒钢技术的发明不晚于公元前154年。

王恺激动地说:“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么一次就非常幸运了,我遇到了七次,而这一次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辉煌。”

狮子山的汉墓三座耳室,为什么都没有被盗过

在魏晋时代,因为盗墓的暴利,让盗墓贼变得十分的猖獗,故此,人们也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比如狮子山汉墓,同样也曾惨遭盗墓贼的毒手,但考古专家们却在被盗的墓葬内,发现了一个盗墓行的“铁规”。

狮子山汉墓位于江苏徐州,这里古称彭城,是汉朝楚王刘交(汉高祖刘邦的四弟)的封地。根据历史记载,彭城的楚王一共传了十二代,直到王莽篡位才断绝。根据“封王葬封地”的原则,在徐州本地,就应该有12座楚王墓,狮子山的汉墓又是哪位楚王的呢?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就确认了狮子山有楚王陵,但一直都没有找到陵墓的入口。直到1990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事情终于有了进展——狮子山附近有一家农户的地窖很大,足足有2米多深,地窖的底部,竟直接挖到了这座楚王陵的入口。

这真让专家们连声感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文物工作者经过4年多准备,在1994年对狮子山汉墓进行了全面的发掘,考古专家们还根据墓内印章等带有文字信息的资料,确认了墓主人就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然而,刘戊的陵墓也没有逃过“汉墓十室九空”的命运,专家们在墓室的天井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盗洞,因此专家推测,盗墓贼是在山坡上凿开盗洞,然后直接下到主墓室的门口,再挪开巨大的“王陵塞石”,最后进入主墓室,将值钱的随葬品洗劫一空。

考古专家们发现,“王陵塞石”是由16块重达数吨的岩石组成,并且以4块为一组,一共分4组依次塞入墓道,如今想要动这种石头,都需要借助起重机才成。

那么盗墓贼是如何将其挪开的呢——他们竟在塞石上,打上了牛鼻孔,然后借助牲畜的力量,将塞石一块块地拉走。专家们正在清理塞石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墓道内竟出现了三个耳室(存放随葬品的仓库),而且都没有被盗的痕迹,经过后期的发掘,在耳室中又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金银玉器,以及大型青铜器等随葬品。

刘戊的陵墓耳室中,一共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这让业内的专家们感到十分震惊。然而,还有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现场的考古专家们。

这个问题就是:三个耳室正对着墓道,耳室的保护措施就是十几块“封门石”叠放在一起的石板,凭几人之力就可将其搬开,那么为何盗墓贼没有对其“下手”呢?

要知道盗墓贼已经成功挪开了16块巨大的“王陵塞石”,这些小小的“封门石”,对盗墓贼来说,简直就是“老虎吃蚂蚱——小菜一碟”,更重要的是,耳室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凭借着盗墓贼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肯定知道这些耳室内有“宝贝”,盗墓贼留下三个耳室不动,想必一定是有什么原因!那么聪明的读者,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专家推测,这应该就是“盗亦有道”的规矩。俗话说“行有行规,业有业德”,盗墓虽然是有违伦德之事,但既然盗墓贼入了这行,那就要遵守行业规则,在盗墓的时候不能将墓葬洗劫一空,一来算是对墓主人的“尊敬”,二来也给后入者留点“余粮”。

另外,盗墓贼虽是不齿之辈,但是并不等同于大街上的小偷小摸,所以他们还是很在乎这“铁规”的。若不然,将刘戊的陵墓洗劫一空,让同行知道了,那日后还怎么在道上混。盗墓贼的行径应该受到深深的谴责,他们即使留下了三个耳室,也得不到后人的原谅。

但小编要说的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如果不遵守行规,那也难成“状元”,所以,规矩对于行业和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