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孤或寡人的问题,以及和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以孤、寡来自称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为什么古代帝王要称自己为寡人和孤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日:‘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以孤、寡来自称
一、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二、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
四、在古代,“寡人“并不是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浅的意思,这是古人的自谦用词。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那时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
扩展资料:
到了唐朝,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孤”在先秦时期一般为诸侯王所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可见“孤”的专属性强些,没有“寡人”那么复杂。
至于“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自己的自称,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称“朕”。“朕”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称,没有什么特别,不分尊卑贵贱,所有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
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当然,秦汉时期的皇帝也会自称“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后,统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称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称“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
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寡呢
在看一些古装剧时,会看见帝王自称“寡人”或“朕”,而太后自称“哀家”或者“本宫”。其实“寡人”的原意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而“哀家”则特指死了丈夫的皇后或太后。
一、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或“寡”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称为“孤”、“寡人”。“寡人”更为常见。“孤”是东周以前王的自称,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
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实际上,先秦时期这两个词通常作为“王侯”的自称,而不是天子。先说“孤”。“孤”本指幼年丧父母的人,成为有丧事之大国诸侯的自谦,或庶方小侯的自称。
传统观点认为,孤寡是王公自谦之称。古人称呼讲究礼貌,称人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称人以德,自称就以不德。此外,不榖、不德也是先秦时期王公使用的谦称。
“孤”无父也,幼而无父曰孤,孤则人轻贱之。“寡”,少也,单独皆曰寡。如此,孤、寡两词皆有非常刻薄之色彩。
古代称谓文化发达,称谓的复杂反映出严格的尊卑秩序,以及古人对礼制的重视。而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被打破,古人的称谓也渐渐湮没在历史文献中。
二、古代皇帝为什么都自称“朕”其实在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我,吾,印,台等等。朕这个字原本是无论贵贱都能用的一个字。
上古贵贱,皆自称朕。也就是说他本来并不是皇帝的专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觉得自己功绩卓越,之前的一些词都配不上他。
所以他命令群臣议论尊号,于是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本来贵贱都能自称的一个朕字,偏偏让皇帝一人私有化,显得古雅,正中独特。
虽然当时定了这个字,但是可能是一时之间不习惯的原因,秦始皇并没有整天都称自己为朕,它更多的是喜欢说吾。
汉朝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讲究,汉高祖刘邦也是比较喜欢自称为吾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频率就更高了,而朕这个字是在唐朝的时候才比较流行。
唐朝的皇帝很自恋,他们喜欢把自己跟百姓区别开,所以从那时起才流行朕这个字,唐朝以后的其他朝代皇帝都自称朕,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三、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只有太后才能自称“哀家”,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
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也是古人妇女以夫为纲。
哀家是明、清通俗小说和现代戏曲中皇室女子(太后、太妃、后、妃、公主等)的自称。清代宣统二年,上海人华琴珊著有《续镜花缘》,书中亦多处有公主自称“哀家”。
官方历史记载,详细释义: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
还有一说,因后宫多美女皇上是不可能一直独宠于皇后,所以皇后空有地位替皇上守着一个大大的皇宫却是拥有不尽的悲哀和哀怨的人,所以自称哀家。
中国的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久居深宫,守着这么大的宫殿,悲哀的意思。
总之,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很多,特别是关于称呼的更多,不仅是皇家礼仪,民间的称谓同样众多,各位看官,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
好了,关于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孤或寡人和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以孤、寡来自称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