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七夕的诗句有哪些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七夕的起源
(1)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2)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二恋爱的方法
(1)爱情不是交易,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要学会找到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沟通方法和表达方式,太斤斤计较只会消耗彼此的感情,有矛盾了直接见面好好说话,有时撒个娇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能解决所有不稳定的情绪,这样好过拉黑删除持续冷暴力最后火山爆发。
(2)要互相体谅包容,感情是双向的奔赴,很多人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否定全部甚至上升到原则问题,吵架拉黑删除,两个人在一起走过后半段人生,难免会有点急事误会或者偶尔没照顾好对方情绪,如果对方容忍程度很差,不懂得体谅包容。
适合七夕用的诗句有哪些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
作者:林杰【唐代】赏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两汉】赏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辛未七夕
《辛未七夕》
作者:李商隐【唐代】赏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络角星河菡萏天》
作者:罗隐【唐代】赏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马嵬二首》
作者:李商隐【唐代】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菩萨蛮·七夕》
作者:陈师道【宋代】赏析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秋夕》
作者:杜牧【唐代】赏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夺锦标·七夕》
作者:张埜【元代】赏析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七夕二首·其二》
作者:德容【唐代】赏析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沉醉东风·七夕》
作者:卢挚【元代】赏析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七夕》
作者:徐凝【唐代】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凤栖梧·甲辰七夕》
作者:吴文英【宋代】赏析
开过南枝花满院。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高树数声蝉送晚。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陈迹晓风吹雾散。鹤钩空带蛛丝卷。
《惜秋华·七夕》
作者:吴文英【宋代】赏析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壬申七夕》
作者:李商隐【唐代】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七夕曝衣篇》
作者:沈佺期【唐代】赏析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七夕》
作者:诗鬼【唐代】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和长孙秘监七夕》
作者:任希古【唐代】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作者:顾太清【清代】赏析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作者:赵以夫【宋代】赏析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有关“七夕节”的名言名句、诗句有哪些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作者:林杰(831-847)字智周,是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六。《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译文: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沉醉东风·七夕》
译文: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作者:林杰(831-847)字智周,是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六。《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
译文: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8、喜鹊桥成催凤驾。----《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译文:鹊桥已经搭成,催促织女起驾,前去赴会。
作者: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
9、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七夕》
译文:仙鹊架起了小桥于渺渺银河之上,环佩轻盈作响,款款走来神话中的女子玲珑的身影。
作者:徐凝,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人,生卒年均不详,与诤友张祜(792?-853?)年岁相当,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806-820)有诗名。明人杨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徐诗102首,五七言绝句占了96首,其中五言绝句16首,七言绝句80首,七绝亦高手。
10、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壬申七夕》
译文: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作者: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