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盗亦有道的详细故事
盗亦有道的故事:
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则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
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出自《庄子·外篇·胠箧》,原文节选: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扩展资料:
庄子以此来说明圣人之道也可能为强盗所用,从而贬低所谓圣人之道的意义,祛除圣人之道的魅力、压力、光环与高高在上。但是,也许此篇的作者始料不及,你既然讲盗亦有道,盗做事盗偷盗也要通晓人情世态,研究人与财宝的流动规律,团结己方人士,相互配合掩护,麻痹防盗体系,防备被警察捉住。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就等于说道与盗有同一性,有互相转化的可能。盗亦有道的另一面肯定是道亦有盗,任何自以为或被以为得道者,都仍然有自己的欲望、私利与人性弱点,因此他掌握理解的大道,都有被窃取、被利用、被歪曲、被自觉不自觉地曲为解释。
使之成为自己某些行为的借口,成为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的可能。而道被窃取、利用、歪曲以后呢,道本身变成了强盗逻辑,圣人有可能自行变成盗跖。
庄子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
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尽道性以复天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盗亦有道
盗亦有道
庄子讲过一个寓言叫盗亦有道,就是强盗都是有道的。
大家知道春秋时候在中国历史上传说有一个大强盗叫跖,史称盗跖。
庄子讲盗跖这个人带领自己这一群强盗抢人。盗跖给他的强盗底下的喽罗们说,说强盗也是讲仁义礼智信的,也是有讲究道的。
他说什么叫圣?
凭空我就知道你有没有财物,这叫圣。
他说什么叫智?
就是这个时候去抢,能不能成功,他说能够做出这个判断的叫智。
他说什么叫勇?
第一个冲进去抢东西的人叫勇。
他说什么叫义?
最后一个逃出来的叫义。
他说什么叫仁?
抢了东西大家公平分配叫仁。
他这段话盗亦有道,讲什么?他说强盗也是讲文明的。所以当你这种文明社会的种种道德编出来的种种仁义礼智这些东西来糊弄人的时候,其实你不过是另一种强盗而已,或者你至少是培植另一类强盗而已。
所以他这个故事寓言其实仍然是在嘲讽文明社会的种种作为和文明社会的种种文化。
盗亦有道的寓意是什么
盗亦有道的寓意:一般来说“盗亦有道”就是说强盗也有它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我认为,不盗弱小,不盗正直之人,才叫盗亦有道,还有就是,盗了终究是盗了,再有原则,也不能改变已经是一个贼的事实。
盗亦有道,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yìyǒudào,意思是指小偷也有偷盗的道义,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出自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成语故事
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则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