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安葬老人不克儿子
1、清明时节还是聊聊风水上面的事情吧。不过首先得声明,我不是宣扬迷信,也不唯心,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古代的勘舆(即俗称的“风水”)常识,不要当真。
2、中国古人挺讲究风水的,勘舆术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气”。
3、“气”是什么?这可是勘舆术上一个挺玄乎的东西。我猜想,大概没有多少学者能真正弄清,或是愿意弄清“气”的本原到底是什么。我也不懂,是装懂。如果借用中国古代勘舆术的概念来描述,“气”就是一种存在,是万物之源,包括人,都是由气形成的。即,父亲的乾阳之精气,与母亲的坤阴之血气,精、血二气相交融,才诞生了人,此即《庄子》中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而人为什么会死,则是“气”散所致,“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此就是大家常挂嘴边的话,“人活一口气”。
4、“气”分生气和死气两种,显阴、阳之别,有金、木、水、火、土五类属性。风水宝地就是有生气之地,得生气的地穴才是活穴,能荫及子孙,是可保江山社稷不倒的龙兴之处。这也是古人,甚至今人都会花大功夫大把钱,请勘舆师(民间俗称“风水先生”)寻找风水宝地的主要原因。朱元璋,为什么能开创大明王朝,当上皇帝,朱氏有277年帝王家历,民间传说是因为他祖坟葬得好,父母埋到一块风水宝地上,恰巧这里有王气,是真龙结穴之处。
5、祖坟葬风水宝地子孙发迹之谜图: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
6、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就是说朱元璋放下扁担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处于龙脉上。因为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结果“平地起坟”,朱家子孙有了帝王命,从此风流三百年。公元1644年灭亡了,则是帝王之气不存,龙脉受伤之故。
7、吴晗《朱元璋传》将上述“野闻”又进行了创作,意在解释“平地起坟”的迷信现象,“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吴晗是明史专家,他是“无产阶级学者”,可能知道野闻是附会之说,不合毛泽东的无神论思想,才弄出了“山洪说”。虽然合理却不合情,反而不如徐桢卿的记述有趣。
8、实际上还是朱元璋本人客观,自己把民间传说给否定了。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朱世珍)死后不到十天,其母亲又死了,接着哥、嫂、侄倒地。《明史·太祖本纪》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可见,朱元璋父母那块风水宝地不是巧遇,而是乡绅刘继祖看他可怜,动了恻隐之心,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送给朱家的,也非“天葬”。因为这件事,朱元璋称帝后不忘记恩人,虽然刘继祖已死了,仍给他当了官,特下诏追封他为“义惠侯”,以示感激。
9、一块风水宝地真有那么神奇?神奇到可以让家贫如洗、被迫去当和尚的朱元璋得到万年江山?一下发迹?古代勘舆术认为,其作用是通过“气”来完成的。
10、中国古代风水鼻祖、晋代大学者、山西人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其所著的《葬书》中,阐述了感应原理和作用关系。《葬书》中称,“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11、这段话也是中国古代勘舆术的理论基本,字面晦涩难懂。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弄得全明白,知道个大概意思也就足够了:就是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格就是气凝结而成。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1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郭璞在说理中拿“铜山西崩,灵钟东应”的故事。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未央宫殿前悬着的一口大铜钟出现异象,无故自鸣。刘彻赶紧派人找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东方朔问问原因。《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子母相感,钟鸣,山必有应者。”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是西汉早期的辞赋家,很有学问,通过自荐为刘彻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先后当过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的有点像后世清朝的纪晓岚,诙谐敏捷,擅观颜察色,常在刘彻面前谈笑取乐。他的“天地感应”之说吹得与郭璞的勘舆基理一样,天衣无缝:铜钟是山的儿子,山是铜钟的母亲,母子连心,所以铜山崩裂了,钟自然响了。三天后,他的话果然应验了:“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丈。”
13、祖坟葬风水宝地子孙发迹之谜图:凤阳明皇陵前的石刻神道
14、这里插一句,因为有“感应”一说的存在,过去民间还有一种“洗骨葬”。如果家人生病了,或家中出灾祸,会认为是已死去先人惹的祸,风水不吉,尸骨不净。于是要将坟重新挖开,把尸骨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净,越白越好,名为“除崇”,再重新择吉地入葬。这种葬法过去有不少地方都有,如浙江开化。据清乾隆年间《开化府志》记载,当地的普马族人在家里死人后,会首先埋在家里,每天用开水往上面浇,等到尸体腐烂了再取出来,刮去腐肉,洗净骨头,用绸缎包好。然后围着白骨跳舞,收藏在家里三年之后才择地下葬。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又会把骨头取出来,说是附上了鬼怪,得再洗一下。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人中间以前也有这种葬法,名为“洗骨苗”。这种怪异葬法的存在,就是郭璞在《葬书》所阐述的感应原理,“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15、风水宝地找好了,即“寻龙”成功了,取穴下葬也还有讲究,要“点空”,否则同样影响子孙发达。“寻龙”看山势,“点穴”看地形,龙主形,穴主气。穴是什么?就是陵墓置放的棺椁地方,帝王陵寑中叫地宫。有龙必有穴,如果因为筑穴而破了地气,那这风水宝地不是白选了么。因而墓穴的朝向、深浅、下葬时辰、动静都有说法,讲究什么藏风聚风、前呼后应,要交合分明,左右相济,即所谓的左辅“青龙入海”,右弼“白虎驯頫”;前“朱麻起舞”,后“玄武垂首”。这些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什么的,都是古代勘舆术上的术语,是山势地形与周边环境的特征概括。大家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了,如果要弄清,那可太复杂了,没有必要。
16、古人认为,生气和死气是辩证的关系,同时存在,仅因时序和方位的不同而有异。疑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的《黄帝葬经》称,“正月,生气在子癸,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末坤······”因为这个原因,过去风水师都随身带有测定方位和时序用的罗盘,就如现代商务人士的手提电脑一样,是勘舆必备工具,通过罗盘可测知龙脉走向和生气强弱。如果葬到了坏方位坏时刻就糟糕了,“凡葬不得吉气,即陷子孙贫贱衰绝”,所以“葬地者可无慎乎”,不能不重视。
17、祖坟葬风水宝地子孙发迹之谜图:罗盘式样一,古代勘舆师必备工具一
18、祖坟葬风水宝地子孙发迹之谜图:罗盘式样二,古代勘舆师必备工具一
19、有一个民间传说很有意思,武则天当政时官至侍中的郝处俊,死后遭到掘墓开棺之严惩,据说就是葬的方位出了问题。郝处俊下葬后,当时有懂风水的人走过郝的墓地,看罢叹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来郝的子孙犯事,诛连九族,郝在地下难逃祸害,果然被武则天派的人把他的坟给挖了,棺材撬开砸了。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选得一块可以荫及子孙,保全国运的风水宝地,不惜花费巨资,并当成国是商议。从秦始皇嬴政,到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再到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无不重视寿宫(陵寑)的选址问题。
20、下葬后,也不能大意,要注意保护地气和龙脉,封以厚土,圆堆“藏金”,不致泄气,这也是后来陵墓都有高大封土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出现了挖人祖坟、断人龙脉的事件多不胜数,故意使坏。而盗墓之所以被世人视为断子绝孙之行为,也是因为祖宗的地气被泄之故,才恨得咬牙切齿。尸骨下葬后也不可轻易迁移,否则会坏了风水,发迹不了。如朱元璋,公元1368年于应天(南京)称帝后,首先想到要把父母、兄嫂的坟迁址,盛装豪椁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风水的刘基前去安徽凤阳老家堪查。刘基回奏,山川灵气不可动,一动风水就不灵了,会破了朱家龙脉。迷信的朱元璋遂放弃了重葬的念头,选择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21、张廷编纂的《明史·山陵》记载了这件事,“太祖至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视。洪武二年荐号曰英陵,后改称皇陵。”因为这个原因,凤阳的明皇陵是没有地宫的,这也是历代帝王陵寑中少有的现象。同时,狂施皇权,给下葬时连棺材都没有的父母、哥嫂封官加爵,一辈连饱饭也未吃过几天的朱五四当上帝王,追为“淳皇帝”,庙号仁祖。
22、风水宝地与子孙发迹之间的关系,有无科学道理?这个问题讨论了N遍了,不用我多说,信不信由你。有不少人持否定意见,我看是真伪俱存,过于主观就不好,就成了迷信。所有发了财当了官做了皇帝的人,都会称祖上埋到了风水宝地,这就是一种附会。实际上其向世人所解释的发迹之谜,是掩盖巧取豪夺、滥杀生灵之罪恶的一种借口。而一些子孙倒霉的也不一定就是风水不好。唐朝的郝处俊遭挖坟砸棺之祸,并不是因为葬的方位不好,压了龙尾巴,而是因为他系唐高宗李治的老臣,生前就强烈反对武则天,武氏一直怀恨在心,生前奈何不了,死后便可以随心所欲了。
23、祖坟葬风水宝地子孙发迹之谜图:凤阳明皇陵前的地面建筑
24、关于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当时朱父“尸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坟。雨过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庙,到原地一看坏了,父亲的尸体没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横在抬尸的扁担上四肢拉开,仰天长叹,等二哥赶回来商量怎么办。一个老和尚恰好走过,觉得惊奇:扁担与朱元璋的身体正好构成了一个“天”。不一会儿,朱元璋又侧身翻转,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个“子”。“天子”现世,此人必贵。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后来当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也是与蒙人、张士诚、陈友谅等拼杀出来的,是“马上得江山”。但朱元璋家祖坟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过去竟然一直有人相信,崇祯八年(公元1378年)正月,张献忠的起义军攻打到安徽凤阳时,便将朱氏的祖陵破坏得乱七八糟,“焚皇陵,烧陵殿,燔松三十万株”,坏其风水,名为“断龙脉”。
25、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勘舆师相对来说都是古时候的地理学家,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不承认风水术有科学道理也不行,不信也不行。风水圈中过去有一个百谈常新的“郭璞葬母”传说:郭母死后,郭给母亲挑选的墓穴距离河边不到百米,如果一发大水坟便会被淹掉,这可是风水大忌。郭璞却敢葬,预言水必退去,时人将信将疑。结果若干年后,河水果然改道了,郭母墓四周都成了桑田,郭璞的名气因此大振。郭璞为什么敢这么断言,无非是他对附近的山川走向河流分布气候变化,比别人更了解。
26、不过啊,真龙结穴的所谓风水宝地,是皇家特权,一般人是不能享用的,否则会遭杀身之祸。史上记载,南朝宋代时浙江有位名叫唐寓之的人,出生于勘舆世家。他在外鼓吹,祖坟有帝王之气,当在他这一代的身上显贵,到处宣扬,后招兵买马宣布起事,不久称帝。当时中国正是大分裂时期,想当皇帝的人不少,乱兵四起。宋代当政是刘昱(公元463-477年,在位6年,后为萧道成所杀,贬为苍梧王),哪容一个风水先生与他争天下。结果,“唐皇帝”与刘昱之兵首战即败,被活活生摛遭诛。
27、这里补充说一下,现在每年清明扫墓大军与春运一般壮观,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在仲春时节去扫墓?除了郊游踏青的理由外,这里面也与古代勘舆术有关。勘舆术有一个大概的解释,认为子孙能想着先人的归葬之处,就是天人感应的结果。清明前后正是阳气上升季节,《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气息交换旺盛,是亡人与活人“心灵感应”最活跃的时候。生者去阴宅看看,也是阴阳平衡的需要,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而且,古人还认为,生者住所阳宅要时时维护防漏雨什么的,死者所居的陵墓,即阴宅也得定期扫视修理,添土护坡防“泄气”。从心理学上来说,这话还是有道理的。从伦理学角度看,鼓励后人每年定期祭祀先祖故友,也是应该的,不然连祖宗都忘记了,那不是“忘本”么?还有谈什么感恩、孝顺?何来礼仪之邦?
二、老人去世后合葬规矩
老人去世后合葬规矩。我们都知道风水是有非常多的讲究的,老人去世虽然是件常事,但给老人下葬也有不少讲究。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老人去世后合葬规矩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死者一归天,丧家便会找到家族长辈,几个人一起到家族墓地。根据死者的辈分、年龄和家族男性成员的情况,确定死者的墓葬地点。死者如不是突然亡故,这项工作在死者病危时便会完成、挖掘墓穴是在死者辞世后进行。北方农村把挖掘墓穴叫做打坑。
打坑人多是同族晚辈。也有邻里帮忙的。打坑之前,孝子要先祭奠祖坟,烧一些纸钱,然后再对墓穴地进行祭奠。祭奠仪式很简单,烧一炷香,叩首几个即可。打坑的前三锹土要由孝子亲自挖,表示孝道。墓穴都是直上直下的竖井。类似于棺木,也是一头大—头小。长和宽都要大于棺木两二尺。给下放灵枢留下空间。墓穴深度要看地势,高坡要挖得深一些,低洼地则要浅一些。深度一般为七八尺,使灵枢上面有四五尺厚的土层。
不少地方有暖穴的风俗。墓穴挖成后,在穴中烧把火,俗称暖窝。认为经过暖穴,埋葬在穴中的死者,就能在温暖舒适的冥界里生活。有的是往墓穴中倒上一些草木灰,意思是烟火不断,生活美满。
送葬队伍来到墓地,杠夫调整好方向,将杠床抬到墓穴上。把灵枢对准墓穴,前边朝北,后边朝南。死者在灵柩里头冲西北,脚冲东南。坐起来面向东南,象征转世为人,会再次踏人阳界杠夫用两根粗大麻绳,一根从棺木前底穿过。一根从后底穿过,四根绳头分别缠绕在杆床的两根竖杆上,类似滑轮。
每根绳头由一个身体强壮的杠大横背在肩上,旁边有两三个人帮着。随即抽山支撑灵枢的横木,形成悬空,一点点滑动着将灵柩放到穴底,然后将绳子抽出。富户人家的棺木又大又沉,出于安全考虑,灵枢的中间也耍穿过构根麻绳。按行活说,的后两根麻绳叫“口花”,小间两根叫“腰花”,四根全称“八把花”,往下滑这灵枢叫“抖花”。
在杠夫让下滑放灵柩时,死者的亲属要脆在墓穴周围,表演丧礼中的最后哭泣。同时焚烧纸车、纸马、纸人等各种纸制冥器。门吹儿在此时也将吹完最后一支丧曲。
灵抠被放到墓底前,还要端正方位,使灵枢能够按照要求,不偏不斜的放在墓里。墓穴较深,棺木沉重,有时端正方位也很困难。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抖动麻绳,将灵他方位调正。如若这样不行,就要用杠杆,入墓底,利用墓坑土帮将灵柜拨正。一般不用手脚直接拨动,一人面是墓穴深,手脚不容易够到,另一方面怕脚蹬时用力过猛,使人滑落墓穴。这将会出现重大事故,当事人也会认为这是大不吉利。
填土封墓也不能随意开始,要先由死者长子抓一把土投放在棺木上,其他子女和亲属相继抓上垣墓。举行了这个“添土”仪式之后,众人才用铁锹填土封墓。在土填到没过灵枢时,有些地方这时还要放人—个小土罐,罐里放些五谷杂粮,死者是男人偏左放,死者是女人偏右放。
据说是以后合葬时,控到了罐,就标志快要挖到棺木了。等到把坟头堆好,孝子将自己举来的幡插在坟头上。北方农村还有这样的规矩,下葬完后,参加送葬的死者亲戚、家族成员,都不要再回丧家,而是直接回自己的家。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重丧,(音CHONG 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3、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5、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6、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丧葬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国家往往都讲究落叶归根,所以说很多时用土葬,所以说也是有着一定的研究的,并不是随意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在三天左右下葬,这样的话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时间,尸体也不会腐烂。
当然在下葬之前一定要做一些法式的,特别是在农村这样的做法会更加的多,而且做法事的时候是需要自己的子孙后代来参与的,而且整体的流程也是比较繁琐的,还需要去找一些道士,每天晚上都要去做法事,虽然说会比较麻烦,是会让活着的人更加的放心。
当然在做这些下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就是一定要注意猫和狗的靠近,因为猫狗往往都是一种不太好的现象,一般来说猫代表的是阴,狗代表的是阳,所以说当这两者靠近的时候,都会对死去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会变得更加的不安宁,所以要注意。
而且死去的人一定要魂归故里,因为我们国家的人都讲究落叶归根,所以说每一个人去世的时候都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地方,都要把他们的尸骨给带回来,这样的话会非常的安宁,而且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还要找一个风水宝地。
当然很多时候下葬的时间都是在白天,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早上,因为早上的时候会比较凉爽,而且早上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时机,天气也不会太炎热,也非常的方便,同时也会让运气变得更加的好,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时间段,一定要非常的注重。
老人去世的话一般都是土葬,就算是取火化了之后,骨灰也是要埋在土里面的,因为讲究一个落叶归根,而且不管再远,都希望自己的尸骨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当然下葬的时间也是有着一定讲究的,一般都在去世后的三天下葬,这样各方面都会非常的好。
三、老人下葬有什么讲究
老人下葬有什么讲究规矩是有的,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望采纳额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骨灰下葬有什么讲究 1、骨灰盒从殡仪馆拿出来的时候需要什么仪式吗?
骨灰从殡仪馆拿出来,知道下葬,盖上墓上的石板之前,是不能见光的,在骨灰盒上方要用大块的布遮挡阳光,需要至少两个人举着布。最好应该是用挽帐。
2、五谷罐是摆在墓里面吗?什么质地的不容易风化或降解?
这个我家一般不用,容易腐蚀的东西最好摆在墓的外面,怕偷的话最好用胶牢牢固定。东山的管理办公有卖那种方形的塑料密封储存箱的,用来储存骨灰盒,一方骨灰盒泡水,虫蛀什么的。但是我觉得那里面还是最好不要放你说的那个五谷罐为好。
3、七勺星怎么摆?是在“铺金”的上面、塑料盒子的下面吗?
这个我不太清楚,你在问问别人吧。
4、下葬就没必要一大堆人去了吧?我觉得5、6个人足够了?
下葬的话,主要是逝者的小辈去,配偶一般避免过于伤心难过,是不去的,如果小辈及其配偶人数较少,可以找与小辈关系很好的朋友帮忙,一般只要人数够,忙的过来就行,需要算算,长子要抱骨灰盒,至少要有两个人拿挽帐挡阳光,大概五个人左右比较合适,最好其中要有个主心骨式的人,来有条理的指挥进行。
5、香炉买什么样质地的?因为要摆在墓外面
一般都是买瓷的,便宜又实用,在墓地那里有很多人在回收那些东西拿回再卖的。。。所以最好是瓷的,用白水泥上面的牢牢的固定在紧靠墓前的水泥地上,不要破坏墓的表面。这样的话,即使香炉被破坏的话,损失也不大。要是用金属的,比较贵的香炉,更容易让那些人偷走。
6、老爸是因为病死的,不算是喜丧,程序上要注意点什么?
就是排场不要太大,不要放鞭炮什么的,保持低调吧。。。
7、请长辈高人或专业人士列出具体的下葬时的程序。
我应该不算长辈,也不是专业人士,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因为家里亲戚不多,我亲身参与了我爷爷、奶奶、外公、还有妈妈从去世到葬礼,到下葬的全过程。
但是由于我家里可能不是很讲究这些,办的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更详细的还是麻烦你问一下更有经验的人吧。
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送终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停床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
人死下葬有什么讲究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
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亲人去世有什么讲究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什么讲究?人走前的最后一口气是吐出所有的污秽...这口气阴气很重,所以身体不好的人不要在旁边,最好稍微远一点,因为吸了这口气很容易生病...小孩子都说能见鬼的,尤其还不会说话的,所以避开一下比较好,但是不至于送到别人家去,当时避开就好了...最好准备好足够的棉花球,还有镊子,老人去世的瞬间,要将鼻孔,耳朵眼,嘴,还有***用棉花堵住,在医院的话,医生会做这些的,可是在家里就要有人做了
下葬习俗可以的,我家里有人出事,伴侣也在场,实在担心可以问道士
关于安葬老人及老人去世时间的讲究安葬老人要根据安葬地的利方向,还需选个黄道吉日。生与死是人类不可抗拒的时间。
老人下葬最好什么时候择日要有两个条件: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议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