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

七月网2220

一、裂头蚴怎么读

1、裂头蚴的读音是: liè tóu yòu。

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

2、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人吃后,便继续发育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

3、简单说,是一种寄生虫病如果某次吃裂头蚴的寄生虫进入了身体,并随着血液进入了大脑,然后就会产生喷射状呕吐、抽搐、昏厥、癫痫等症状。

4、预防方法:避免用生蛙皮,蛙肉治疗皮肤疾病,不食用未曾煮熟的蛙肉,蛇肉,不饮生水。

5、裂头蚴病(sparganosis)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的皮肤病,此种蚴虫寄居于蛙、蛇等动物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内

6、含有此种蚴虫的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或眼病

7、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其发育涉及终末宿主(如狗、猪),两个中间宿主甲壳类动物和脊椎类动物(如爬虫类、鸟类)。

8、病因主要是:局部敷贴生蛙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蛙,蛇肉或猪肉而感染,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蚴虫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

二、曼氏裂头蚴能煮死吗

1、是的,曼氏裂头蚴可以通过高温煮沸的方式被杀死。曼氏裂头蚴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是在宿主体内,一旦离开宿主,其生存能力较弱。在常温下,曼氏裂头蚴的存活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存活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2、在高温下,如将食物加热至100摄氏度以上,持续煮沸10-20分钟,就可以有效地杀死曼氏裂头蚴。此外,建议在处理食材时,将食材煮熟煮透,以确保食品安全。

3、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曼氏裂头蚴可以通过高温煮沸的方式被杀死,但在食用蛙肉、鸟类、鱼类等食物时,仍需要注意食品的卫生和质量,尽量选择新鲜、煮熟透的食材,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三、蛇血的曼氏裂头蚴病

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曼氏裂头蚴寄生于人眼部、皮下组织或脑、阴囊、肾、肺等脏器所致的疾病。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由于人体是中间宿主,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极少会寄生于人体,成虫寄生于小肠,产生的症状轻微。裂头蚴虽然只是幼虫,但可在人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其危害远大于成虫。

曼氏迭宫绦虫的中间宿主以蛙、蛇为主,人获感染的途径主要有民间用蛙或蛇的肉、皮局部贴敷伤口,裂头蚴从伤口侵人;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被感染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裂头蚴可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也可侵犯腹腔内脏器、组织,还可穿过横隔侵犯胸腔,危害最大的是侵入眼部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残疾和危及生命。

裂头蚴感染人体方式有两种:1.通过伤口侵入,如:用蛙或蛇的肉、皮贴敷伤口。

2.通过口腔经消化道侵入,如:生喝蛇血、吃青蛙。

第2种喝蛇血的方式危害远比第1种大,那是因为:喝蛇血感染虫体数量巨大,在几百条至上千条;而且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

裂头蚴病潜伏期:用蛙或蛇的肉、皮贴敷伤口侵入者感染数量少,一般在1~4条,潜伏期短,一般6~12天,个别可达2~3年;喝蛇血等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很长,多为1至数年。喝蛇血感染者因为潜伏期长,发病缓慢,等症状出现时,病情已十分严重,虫体已侵入大脑等各主要器官并造成严重损害。曼氏裂头蚴感染者通常起病隐匿,局部形成的嗜酸性肉芽肿囊包或脓肿与肿瘤相似,常被误诊、漏诊。

曼氏裂头蚴可在人体内移行,寄生部位多变,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并且缺乏特异性表现,误诊、漏诊较为普遍。

裂头蚴在体内的寄居部位,以皮下、眼部、口腔颌面部及中枢神经系统居多,近年来更有寄生于肺、椎管、泌尿生殖器官等部位的报道。绝大部份病人通过手术或病理组织活检发现虫体而确诊。病灶中常可见白色带状虫体,活虫蜷曲成团,能蠕动,体不分节,头部膨大,体前端中央呈唇状凹陷,末端钝圆,体表具明显横皱褶,体内含有大量石灰小体。病灶常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或脓肿,内有大量坏死组织,可见窦道痕迹。对囊肿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常可见有大量炎性细胞和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5型:

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常有阵发性头痛,严重时引起癫痫、昏迷甚至全身瘫痪。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极易误诊。

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能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引起较严重后果。另外,国外文献均报道了数例人体“增殖型”裂头蚴病,认为可能是由于曼氏裂头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并发病毒感染后,裂头蚴分化不全引起。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mm。可广泛侵入各组织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经研究认为系由另一种较少见的增殖裂头蚴引起。虫体是多态形具不规则的芽和分支,大小约10mm×1mm。最长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预后很差。但有关这两种裂头蚴的生物特性和致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常见,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有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游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左右。偶尔破溃,裂头蚴主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失明。眼裂头蚴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

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约0.5—3cm,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并有多小白虫(裂头蚴)溢出史。

多累及四肢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全身各处。可能有游走性皮下结节,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直径长约0.5—5cm。局部可有搔痒,有虫爬感等,若有炎症时可出现间歇性和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或有荨麻疹。常被误诊为肿瘤。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标准,市场上缺乏商品化的诊断试剂,曼氏裂头蚴病依然通过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取得虫体得以确诊和治疗。

免疫学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经济、简便、创伤性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是较为理想的辅助诊断手段。但是,曼氏裂头蚴与其它蠕虫之间普遍存在着交叉反应,采用可溶性粗抗原作为诊断抗原虽然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差,影响免疫学诊断的准确性。因此,采用亲和层析等生物化学技术或基因重组技术制备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原,是曼氏裂头蚴病免疫诊断的关键。简易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试剂稳定保质期长又可单份检测的金标免疫渗滤法或免疫层析法,非常适合病例数较少的曼氏裂头蚴病临床辅助诊断。既准确又简易快速的免疫诊断试剂开发和应用,有望减少曼氏裂头蚴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进一步提高我国疑难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水平。裂头蚴病目前无有效药物,主要靠手术摘除,术中注意务必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否则断裂的虫体在人体内又能再生。国内外医学研究证实,吡喹酮对虫体有强烈刺激作用,但不能杀死虫体,一般手术取虫后,建议再用吡喹酮巩固治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曼氏裂头蚴和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