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关于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七月网3540

关于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曹植,字子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母卞氏,与曹丕、曹彰为同母兄弟。曹操共有二十五男,曹植同母兄弟仅有以上二人。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关于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与曹丕相比,曹植在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才华更为突出,年仅十岁,即已开始从事诗歌词赋写作。另外,像曹丕一样,曹植也在未成年前,即随父出征,并深受曹操宠爱。曹植在20岁时,被封平原侯,食邑五千户,年23,又徙封临淄候。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二十六岁,经历了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曹操经过长期考虑,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还立曹丕为太子,而立曹丕为太子,也就预示着曹植后半生的凄苦生活即将开始。

关于曹植于曹丕太子之争中失利,陈寿于《三国志・曹植传》中曾作过一个简洁的分析: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植失太子位后,其行事风格似仍无改变,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丕被立为太子的之后两年,曹仁于樊城被关羽所围,曹操打算让曹植领兵前去救援,当曹操派人唤曹植时,他却已喝得酩酊大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丧事完结后,曹丕立即遣曹植、曹彰等皆就国。

黄初二年(221l年),曹丕派监国使者巡察诸侯。监国使灌均按曹丕的旨意,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当时曹丕本想以此罪名,诛杀曹植,后因迫于卞太后的压力,才改变了计划。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已32岁,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朝京都。到京都一日不久,任城王曹彰既为曹丕所害。曹丕之所以要置曹彰死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曹彰自幼与曹植关系亲密。二,曹彰文韬武略兼备,神勇无比。另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丕在害死曹彰后,原本打算将曹植也一并毒死,同样是因有卞太后及时相救,其阴谋才未能得逞。可能就是在此次朝觐时,曹植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任城王死后一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同还国。还国途中,曹植写下了著名的《赠白马王彪》。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死,此年曹植已35岁。

曹丕死后,曹植觉得无性命之忧,重新萌生了建功立业的激情。于是太和二年(28)也就是曹丕病死的转年,曹植即给魏明帝上了《求自试表》。此不过魏明帝并未因此而起用之。太和

三年,曹植徙封东阿王。太和五年(公元231),曹植已四十岁。此年,他又给魏明帝上呈二表,其一为《求通亲亲表》、其二为《陈审举表》。在此二表之中,曹植力谏明帝重用同姓诸侯,谨防鹰扬之臣权势过大。这反映了曹植的政治远见,也可以说,对于曹魏政权隐含的危机,最先有所预见的便是曹植。

魏明帝见了曹植所上二表,深为感动,对二《表》都做了优答,同时颁诏,令诸王及宗亲公侯各带适子一人人朝。不过明帝如此行事,主要是为了优礼曹植。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四十一岁。在相隔十余载后,曹植、曹睿叔侄终于相见。不过此时的曹植已属将死之人了。这一点曹植本人并不放在心上,他仍希望能与明帝“别见独谈,幸翼试用。”然而明帝对这位亲叔叔的身体状况已十分担忧了。《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载有魏明帝于此次见面后给曹植的手诏其中写道:“王颜色瘦弱何意邪?腹中调和不?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下此诏后,明帝又赐给了曹植一些食物。

就在这一年,曹植带着深深的焦虑和忧伤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七步之才是什么历史人物

七步之才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

曹操因病去世,曹丕废黜汉献帝,自立称帝。曹丕做了魏王以后,仍旧记恨曹植。有一次,曹丕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将他拿下问罪,要处曹植死罪。下太后知道这件事,连忙为曹植求情,让曹丕看在他们是同母兄弟的份上手下留情。

在审问期间,曹丕借机为难植,让他七步成诗,以兄弟为题,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曹植想了片刻,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完这首诗,曹丕明白了曹植做这首诗的寓意。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

曹植人物经历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七步之才的那个历史人物是谁

古代所谓七步之才的人,古代有很多,最出名的是以下几位!

七步之才是一句成语。形容才思敏捷。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石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历史上除了曹植以为,还有好几个七步成才的才子

唐朝李白名声很大,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除了李白还有一位。就是唐史青的人,据说他五步就能成诗,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当然古代这样的才子很多,不过许多才子的诗词散落在民间,导致了无法流传下来的确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