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儿童心理有问题的表现症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
儿童有心理疾病有那些症状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异常: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和生理表现出现异常等:
1.情绪表现异常。情绪方面主要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紧张、情绪低落、想要放弃生命、存在敌意等等,这些情绪方面的不正常体现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立即进行调理,否则可能越来越严重。
2.行为表现异常。离群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沉默、很少说话、不愿意活动、精神难以集中,也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逃学,偷东西,暴力倾向明显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行为异常,说明患儿的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3.生理表现异常。头疼、腹痛、恶心呕吐、进食过多或过少、耳鸣、尿频、入睡困难,甚至全身出现不舒适的症状,但是检查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考虑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4.就是喜欢和父母冷战,孩子如果在父母责骂的时候,只是默默的呆着,不作任何的反驳,也没有任何的情绪,甚至平时都不会过多提出要求,在大人看来这样的情况挺好,孩子安静、听话,懂事,其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孩子不哭不闹,说明他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长期以往下去,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那么就应该用一些方法,让孩子发泄自己内心愤怒、不愉快,让他们把心中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而不是积压在心里。
5.孩子特别爱和父母争吵,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总想要斥责一番,有的时候可能情绪控制不好会造成言辞上过于激烈,孩子受到这样的言语刺激之后,会表现出狂躁愤怒的情绪,甚至和父母大吵大闹,这种极端情绪的爆发,就说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心理上有一些问题,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应该选择相对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慢慢的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疾病表现有什么
儿童心理疾病表现有什么
一、儿童心理疾病表现有哪些
1、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2、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3、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4、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5、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如何防治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
1、如何防治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在我国0~14岁的儿童中患病率为1.2%。姚梅玲说,孩子18岁之前智力发育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的显著缺陷,就是精神发育迟滞。
由于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很多,所以医生应综合患儿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神经心理测量(智力及行为评价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做出诊断。
治疗时,则要分为两个步骤:诊断病因,针对病因服药治疗;展开教育康复和训练,帮助患儿提高智力和认知能力,培养他适应生活的能力。
2、如何防治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特殊发育障碍,指的是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儿童(即不存在听、视觉缺陷和运动能力缺陷,也没有情绪障碍,也没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却出现了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的特殊性障碍。
学习困难多是由于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医生建议家长要教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疾病程度、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学习能力提高训练,包括手眼协调训练、视觉分析训练、理解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和脑开发能力训练等。另外,还可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和听觉统合训练等。
3、如何防治多动症
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患多动症呢?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孩子轻微脑部受损,三是孩子天生就属于活动型。
治疗多动症,一方面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得了病,不能一味地指责他,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服用一些镇静剂(但不宜长久服用),以减少他的活动量,同时尽量给他安排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
三、父母要重视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会被家长误会是小孩年纪小、不懂事,长大了就没事了,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终身遗憾。
评判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行为协调和反应能力适度,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个性稳定和健全,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责任心。
常见的儿童青少年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障碍、学校恐怖症、选择性缄默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而小儿多动症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和冲动型多动症。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儿童心理有问题的表现症状、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