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城市划分标准2021
城市划分标准2021?一、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新一线城市:
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四个一线城市在各自的两个梯次中调换了位置——由“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变,依次是:
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外,该榜单评出了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
扩展资料:
历年新一线城市榜单:
2020年: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2019年: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
2018年: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
2017年: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宁波。
2016年: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
2013年: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由《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提出的城市划分标准,即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小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扩展资料:
我国的设市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此外,许多地区虽没有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但由于非农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的一种城镇居民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和方针己经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新形势要求,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过度膨胀,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竞相向大城市迈进,众多小城镇发展滞后。而且,原标准以非农业人口界定城市标准,难以切合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让农民工落户的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2019解读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
根据了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配套文件《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已经以国发2015第51号文的形式发布了。
上述新的标准,相比原先的标准,则大为变化。
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布的城市规划法等,特大城市的标准是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近期指出,按照新的城市规模标准,现在把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下的城市变成了小城市。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之间的叫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都为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在500万到1000万以下的,定义为特大城市。城区的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叫做超大城市。
其中,小城市则又进行了细分,20万到50万之间的城市叫一类小城市,20万以下的是二类小城市。新的标准则有所提高。大城市也分成两类,100万到300万的是大城市的一类,300万到500万之间的是二类的大城市。
中国经济: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为五类七档,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
路透北京11月20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於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有利於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
中国政府网刊登的通知明确,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包括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
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
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目前全国有16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下一步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此前曾表示,研究表明,城市人口规模200万-500万,最符合规模经济。
城市等级首设超大城市:认定标准为500万以上人口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正式调整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根据新的标准,全国各城市将以城区常住人口标准,被划分为5类7档,全国大部分城市将降级。其中,原来被划定为特大城市的140个城市,将减少至16个。
500万以上人口才认定特大城市
据了解,按照旧的城市规模分级,我国将城市规模按人口划分为4类。20万和20万以下为小城市、小城镇;20万以上到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上到100万为大城市;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根据新发布的《通知》,我国城市规模将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城市等级普遍提升首设超大城市
根据最新标准,全国大部分城市将会被降级,很多城区人口不到500万的,将不被定义为特大城市。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全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有6个城市,城区人口达到500-1000万的有10个城市。
此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指出,城区人口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0个。有专家指出,现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该有150个左右。按照旧的标准,这些城市都是特大城市。但新标准实施后,特大城市是指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那么新标准的特大城市全国只有16个。
>>解读
新标准或使人口流动更均衡
根据此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按照“四级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表示,一个城市的规模是要靠资源来支撑的,所以必须要考虑资源承载率。城市的水资源、环境等各种资源最多能满足多少人口,是有一个比例的,新标准对城市的划分更有利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张朝伟表示,下一步,根据新的城市划分标准,中央或结合户籍改革实行人口调控,引导更多的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特大城市则会加大人口的控制,让人口的流动更均衡。
盘古智库小城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鹏此前表示,超大城市的数量极小,主要是北、上、广、深等这些大家公认的一线城市,精细划分城市规模符合当前需要疏散这些超大城市功能的趋势。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以采取与超大城市不同的管理办法,适当提高其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能力,成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