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古代经典故事和道理,古代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七月网4160

古代寓言故事及寓意和道理是什么

古代寓言故事及寓意和道理如下:

古代经典故事和道理,古代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1、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寓意: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2、两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寓意: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3、亡羊补牢

讲的是一个人丢了一只羊,晚上被狼吃掉了,而他没有修好羊圈,第二天又少了一只羊,修好羊圈羊就再也不丢了。

寓意: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不晚。我们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尽最大努力挽救和改正。

4、拔苗助长

讲的是有一个宋国人,他很期待幼苗长高,就去田里一个个拔高幼苗。一天下来,他很累,但很满足。回到家,他对家人说:我累了。我帮幼苗长高!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但苗都枯萎了。

寓意:告诉我们人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反过来说,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美好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5、画蛇添足

讲的是楚国一家画蛇比赛赢酒,其中一人画完蛇,看别人没画完,就给蛇画了脚,最后输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事没必要多余一举,画蛇添足,无中生有,是有害无益的。

50字古代小故事大道理

小小的故事蕴含大大的道理,那么关于古代的简短小故事有哪些呢?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50字古代小故事大道理

《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狂泉》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点评: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赵人患鼠》

明·刘基《郁离子》

赵国有一户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国去借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

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是也喜欢捉鸡吃。

一个月之后,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净了,而鸡也被吃光了。

他的儿子认为这只猫是个祸害,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除掉呢?”

父亲说:“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点评:古人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许金不酬》

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点评: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认真》

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到郊外出游,两个弟子跟着他,一个名字叫“通”,另一个名字叫“执”。

艾子感到口渴,便派执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

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执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喝的。执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不懂变通,还是通去吧。”

通见了老者,老者又像问执那样问他。通说:“这是‘直’‘八’两个字。”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酒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像执那样‘认真’,一点喝的也没有!”

点评:人活在世上,到底该不该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如何变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兄弟争雁》

明·刘元卿《贤奕编》

有一个人看到大雁飞来,连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自言自语道:“射下来就煮了吃。”

在他旁边的弟弟听了急忙说:“鹅是煮了好吃,大雁却是烤了好吃!”这个人就放下弓箭,与弟弟争论起来。

兄弟俩争执不休,就去请社伯评理。社伯告诉他们可以大雁平分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都同意了。

等他们再回去找大雁时,大雁早就飞得不见踪影了。

点评: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着考虑享受成果。

《按图索骥》

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的《相马经》上有这样描述千里马的话:“额头高高隆起,双眼像铜钱一样又大又圆,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看见一只很大的癞蛤蟆,带回来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样子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还不够端正。”

伯乐又好气又好笑,说:“可惜你找的这匹马只喜欢跳,不能驾车。”

点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只依赖书本知识会闹出笑话的。

《翠鸟移巢》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点评: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反倒会害了孩子。孩子终久要成长,要独自面对危险和困难,所以孩子也要追求自我独立。

父爱典范:《傅雷家书》50条金句,值得学习

烦恼人生是解脱的最好机缘世间成功六戒法则(勿以小怨忘大恩)你的磁场,锁定了你的命运从阿里高管到“出家”,81天行脚2000公里——他就是知名媒体人“鬼脚七”......

乐是苦的马甲而已

人缘好和人缘差的十种原因

傻子去惩罚别人,智者去解脱自己

钱财的业障,怎么来转化?

200年,爱与信仰令两个家族命运迥异!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一切命运风水只是心的影子

周一请吃素:不同颜色蔬菜抗癌奇效各不同!

谁偷走了你的功德?

一个人的福报减损,会有哪些具体表现?

便宜占太多,灾祸跟着你

准!你和哪尊佛菩萨投缘,透露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金刚萨埵修法‖积累了再多的业障都可以清除

内心恐惧,就会产生致病的暗能量

全美国最聪明的天才,是吃素的

刘涛|我的信仰很简单!

晚上经常做梦的人,一定要多念地藏经

你的师父到底是谁?请找到他,依止他,并用生命跟随他!

古代历史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r\n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r\n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r\n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r\n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r\n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r\n\r\n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r\n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r\n公找到他们。\r\n\r\n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r\n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r\n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r\n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r\n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r\n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r\n厚赏他。”\r\n\r\n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r\n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r\n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r\n\r\n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r\n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r\n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r\n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r\n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r\n大哭,悔之已晚。\r\n\r\n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r\n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